周星星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際,回顧我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生思想、心理、生活、就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關注與干預,確保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問題失學,在高校校園穩定、立德樹人的培養和發展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環。高職教育在教學資源、學生生源、教學育人方式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和不足,因此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具有較大挑戰性,這對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選取江蘇南通三所高職院校,對資助育人現狀展開調查與評估,試圖全面了解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現狀。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主要從事高職資助育人工作的教師、被資助學生及部分師生為研究對象,采取面對面訪談、問卷調查以及在線調查等多種調查方式,主要涉及高職院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目標、任務、作用、過程、結果、評價、反饋等方面內容。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在課題組、專業調查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設計制作完成,通過在線問卷平臺面向被資助學生及資助工作相關人員廣泛發放,同時也有部分師生員工采取紙質問卷方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有效問卷1176份,其中在有效問卷中教師及工作人員問卷178份,調查數據運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3.1.1 參與調查學生數據情況
參與本次調查與訪談的學生總數為998名,從性別來看,男生占比62.8%,女生占比37.2%;從生源戶口來看,城鎮戶口占比22.73%,農村戶口占比77.27%;從民族來看,漢族學生占比78.9%,少數民族學生占比21.1%;從學生所在年級來看,大一、大二、大三年級所占比重分別為42.75%、35.67%、21.58%。在998名學生中,被認定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占比88.7%,其他學生為11.3%。
3.1.2 被認定家庭困難原因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致使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的原因較為多元化,引起學生家庭經濟貧困主要為,17.8%為孤兒單親家庭,34.7%為家庭經濟來源較少,24.5%為家庭成員患有重疾,18.9%為家庭成員多負擔較多,4.1%為突發的經濟情況及受災。
3.1.3 學生的經濟來源
根據調查數據,學生經濟來源分別來自父母的供給,占比22.3%;通過國家發展銀行助學貸款占比41.2%;獲得各類獎助學金人數占比33.6%、通過親朋好友的資助占比2.9%。
3.1.4 學生在校消費情況
調查表明,有23.4%的同學在校每月消費在500元以下,53.6%的同學月消費在500-800元區間,21.2%的同學月消費為801-1000元,1.8%的同學月消費在1000元以上。
從消費支出占比來看,學生每月消費在伙食方面占比為56.7%,在服裝化妝品方面占比23.7%,在網絡通信方面占比12%,繼續教育方面占比7.6%。
3.2.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及流程
從國家教育部及江蘇省教育廳有關規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主要依據家庭貧困證明,國家有關部門對認定為貧困、低保、建檔立卡等材料作為主要的認定材料,同時通過班級成員組成評議小組,對學生在校消費狀況、生活狀況等進行綜合評定。
目前家庭經濟困難認定以及各類的獎助學金的認定,主要測評的程序為學生自評、班級民主評議、教師及學校學工部門審核公示。從程序和形式上都,有效的保證了公開公平公正。
3.2.2 資助育人工作中學生心理狀況
1)受資助者的心理狀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普遍,根據調查顯示,57.2%的受訪學生反應,經常會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產生焦慮、自卑的低落情緒,32.1%的同學偶爾會產生焦慮、自卑的低落情緒,10.7%的同學覺得沒有異常;67%的受訪同學表示經濟狀況在校園集體生活中、交友、戀愛、繼續教育方面影響很大。
2)受資助后的心理狀況。根據調查數據,僅有21%的同學在受資助后感覺到幸運愉快;42%的同學認為在資助過程中要忍受大家的非議;32%的同學感覺到在資助發放后感覺到壓抑。綜合分析,受資助同學出現較為矛盾沖突的心理,一方面感受到激勵,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及畢業后工作來還清助學貸款,回饋社會,心理狀況較為正面,一面又感受到自卑和壓抑,出現負面的精神狀態。
3)資助工作人員對受資助者心理狀況的認定。數據顯示,97.8%的從事資助工作的人員認為,必須要在認定前、認定后對受資助者盡心心理干預,高職院校及社會應當給予受資助者更多的精神資助。67%的從事資助工作人員表示,受資助學生普遍在感恩意識方面較為缺失,在受助者資質認定、獎助學金評定的過程中較為自私自利。
3.3.1 困難學生資質認定及獎助學金評定情況
根據調查情況,有71.4%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以及各類獎助學金的評定較為公開公正,對結果也較為滿意;但也有16.4%的同學認為在認定和評測過程中存在著不公開、主觀性判斷過多,對評定結果不滿意;又12.2%的同學表示對資助工作無所謂,不關心。56.7%的受訪教師表示,對貧困學生的經濟程度很難把握,無法標準化量化,12.3的受訪教師表示,最終的評定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從資助工作的參與程度來看,雖然國家、學校社會廣泛宣傳資助政策,但仍有36.4%的同學表示對此類的政策活動不了解不清楚,7.8%的學生表示從沒參加過學校關于資助育人方面的活動。這說明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多停留在等通知靠政策的程度,缺乏主動性,在活動前宣傳力度不夠,在活動中參與程度不夠,在活動后反饋機制較為缺乏,缺少對受資助者學業完成后的跟蹤。
3.3.2 受資助學生對學校資助工作的評價反饋情況
61.3%的同學認為,學校資助工作較好,及時解決了學生的經濟緊張狀況,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對學業順利完成及就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23.2%的同學認為學校資助工作應該既能“輸血”,又能“造血”,希望學校提供更多勤工儉學的工作崗位,為家庭苦難學生的實習就業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82%的受訪同學表示需要加強在資助過程中隱私保護;76%的同學認為,除了物質資助,精神資助更為重要,希望學校更能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
國家對高校的資助育人出臺了多項政策,旨在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但根據調查,有不少同學對國家資助政策、認定程序、獎助學金的發放等不熟悉不了解,同時在學校開展資助育人活動中,學生普遍參與程度不高。因此高職院校應當改善當前的一些簡單發發宣傳手冊、開會宣講等傳統單一的活動方式,針對高職學生個體特點,加強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應用,鼓勵學生參與到高校資助育人活動中來。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家庭困難學生的關心愛護,又能加強資助育人政策的宣傳力度,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使得學生能全面了解資助政策及認定程序,及時有效化解因為不了解政策和程序錯過助學貸款及獎助學金的發放。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仍然是提交相關認定的紙質材料,根據班級民主評議,學校進行審核的方式進行。但學生由于缺乏對政策及流程的了解,尤其是大一新生,往往在材料提交方面不及時,不完整,導致認定工作較為片面主觀。因此,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面,可以廣泛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協同國家有關部門及金融部門,引入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對學生家庭人口情況、收入情況、消費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能有效提高家庭困難學生的精準度。同時通過信息化的手段,避免了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生個人數據暴露在公眾面前,能有效解決學生個人隱私問題,有利于學生在認定過程中自卑感受程度的降低。
根據調查,被資助學生在資助育人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等、靠、要等不良的心理和習慣,同時在資助后,常常因為心理矛盾的心理出現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因此在資助育人過程中,需要通過勵志教育,及時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刻苦努力來改變目前的經濟現狀,甚至改變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學校也需要樹立勵志典型,通過優秀畢業生的分享,引導學生養成自立自強的意識,并能夠在有能力時候回饋社會,反哺社會,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在整個過程中,也要注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尤其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同學的誠信教育,及時在畢業工作后還清貸款。
根據調查,多數受訪者表示在資助過程中經常出現自卑、焦慮的低落情緒傾向,甚至影響了大學的學習及畢業后的工作心態。因此,作為從事資助工作的高職院校來說,首先既能在資助過程中保證公開公正透明,又能保證學生的個人隱私最大程度的保護,這需要主管部門出臺健全的資助管理制度和政策,優化管理機制,從事資助的工作人員也能又心理危機的干預能力和意識。在資助工作人員中也要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及時關注受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況,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時干預,引導學生坦然應對困難,通過努力完成學業。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對高職學生的學業及未來成才就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對受助學生心理干預不夠等問題,高職院校需要更多豐富化資助活動,與全社會共同形成資助育人的合力,推動國家資助育人工作更好發展。本調查主要選取江蘇南通三所高職院校,調查的數據及結論不能完全代表全國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現狀,未來將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更多應用信息化的調查方式,在全國范圍開展調查研究,同時如何改善受助者的心理素質,優化心理干預機制也是未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