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萍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內江 642150)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持續加深,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典型的特征。為了積極應對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近年來多所職業院校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目前養老服務業正在蓬勃發展,但是招生難、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發展甚至是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問題,而提高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則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專業認同度指的是高校學生在學習專業學科的過程中,產生的認知上的了解程度、情感上的接受和認可程度,并伴隨的積極地內在行為傾向和外在行為效果的強弱程度。專業認同度對大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職業發展甚至擇業、就業都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受國家政策、社會評價、傳統文化、個人價值觀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對專業認可度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本專業學生對專業的真實想法,知曉學生對專業的困惑,解決學生與專業有關的困難。
為了具體的了解本校本專業學生特別是剛進入學校不久的2020屆大一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具體情況,我們針對這一類學生進行了專業認可度調查。總計發放問卷167份,回收有效問卷16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情況、與老人的相處情況、對專業的認知情況以及今后老年照護的從業意愿等相關問題。
學生的一般情況如下,男生共有52人,占總人數的31.1%,女生有115人,占總人數的68.9%。64.1%的學生為獨生子女,生源地為農村的占44.4%、34.6%為城鎮、21%為城市,61.1%為漢族的學生,其余學生多為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
在與老人相處情況方面,有148名同學家中有一個或有多個老人,幾乎所有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受到家中老人的照顧,82.6%的學生喜歡和老年人相處,與家中老人相處融洽。
在專業認知方面,88.6%的同學在高考填報志愿之前從沒聽說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將本專業作為第一志愿的學生只占29.3%,其余學生均因為各種原因調劑至本專業。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之后,幾乎所有學生都對本專業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從專業知曉途徑來看,61.7%的學生主要從學校專業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專業訊息,31.1%的學生主要通過上網了解行業消息,如學校官網、各級民政相關網站以及相關公眾號等等,7.2%的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了解本專業,如同學、朋友、家長等等。56.3%的學生表示養老行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對本專業的發展有一定信心。
在從業意愿方面,只有16.2%的學生明確表示以后愿意從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相關工作,有25.1%的學生表示以后不愿意從事相關工作,還有58.7%的學生不確定以后是否要踏入養老行業,正處在猶豫觀望狀態。
綜上所述,本校2020屆大一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可度總體水平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經統計分析,學生專業認可度不高受眾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學生方面、學校方面以及社會方面。
1)只有7.2%的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選擇的本專業,44.9%的學生是通過其他專業調劑來到這個專業,28.7%的學生是因為高考分數過低選擇的這個專業,12.5%的學生則是聽取父母、親戚以及老師的建議,6.7%的學生因為其他原因。因此大部分學生對本專業并不了解,缺乏基本的學習興趣,專業認同感很低。
2)64.1%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余學生即使不是獨生子女也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家庭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讓他們去照護老人服務老人,可能會出現難以接受和難以轉變角色的情況,在做一些養老照護服務時,特別是涉及老人排泄物或者隱私部位的護理時,容易出現畏難甚至抵觸情緒。
3)本專業大多數學生的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大多數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未掌握合適的學習辦法同時也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本專業是一個涉及醫學、護理、管理、經濟、心理等的綜合型應用性學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部分學生無法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喪失,由此產生消極職業心態,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致使專業認可度下降。
1)養老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行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作為一個較新的專業,很多學校都是近幾年才開始開設這一專業,并未形成較為系統和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也缺乏較為規范和完備的行業標準,因此很多學校的人才培養都處在摸索探究階段,缺乏一定的參考和指導。
2)學校一線教師主要是臨床、護理、管理學學等學科轉型而來,大部分的教師都沒有養老產業相關的實踐和工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容易造成養老人才培養方向與養老服務產業用人單位的需求脫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給本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的提升帶來消極 影響。
1)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本次調查中,有148名學生家中都有老人,其中91.9%的老人的居住方式為“獨居”或者“與子女同住”,由此可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雖然養老機構和日間照料中心等機構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居家養老仍然是當前中國養老的主要形式。有57.5%的學生能夠接受機構養老,但是其余同學特別是絕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同學只能接受居家養老。自古以來,家庭養老是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模式,人們認為為父母養老是子女的義務,是子女孝心的體現,必須要在父母跟前盡孝。在這樣一種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同學認為把父母送進養老機構是一種不孝的體現,無法從內心認同除居家養老以外的任何模式,自然也無法完全認同本專業的價值。
2)刻板印象的影響。在很多人心中,一提到養老機構,只能想到那種環境臟、亂、差,居住人員是老、弱、病、殘,服務單一且無人文關懷的養老院,卻不知道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大多數發展較好的養老機構不管是環境還是服務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上很多人都對養老行業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都抱有極大的偏見,認為從事養老服務相關行業的人員都是一些學歷低、年紀大的人員。目前養老服務工作人員的社會地位不高,很多人認為他們的工作只是伺候老人,又臟又累又無技術含量,因此很多人不愿意自己或者是身邊的人從事此類工作。
3)薪資水平的影響。雖然養老行業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是一個發展前景良好的專業,但就目前薪資水平來看,在工作任務較為繁重的情況下,大多數養老行業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不高,這給學生造成了這個專業是一個付出和收獲嚴重不成正比的行業,削弱了學生在本專業就業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的專業認可度不高。
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積極主動了解行業前景,了解行業晉升渠道以及用人單位需求等行業信息,挖掘職業價值,提升職業認同感。
2)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總結適合的學習方法,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興趣和信心,從而提升專業認可度。
3)積極參加學校相關社團活動,和老年人能夠近距離的交流和接觸,將所學知識能夠靈活的運用到老年人身上,努力克服畏臟畏難情緒,提前熟悉工作內容。
1)加強專業認知教育,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學校在新生入學之初,開設專業認知教育,做好專業導入教育,帶領學生正確認識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讓學生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正確認識本專業,使學生對專業發展前景、行業現狀、用人單位需求、晉升渠道、工作環境、薪資水平等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對養老行業產生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可度。
2)注重教師隊伍的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去不同地區的一線養老機構進行觀摩學習,熟悉養老機構的運營模式,學習如何真正的將理論知識正確運用在老年人身上,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累養老產業工作經驗。教師回學校之后開設講座進行分享,為學生帶去最新鮮的行業資訊,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可度。
3)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和校企聯合辦學等模式,定期將學生安排去養老機構進行認識實習,畢業前去養老機構等相關行業進行頂崗實習。定期邀請一線專家到學校開設講座,分享行業信息和心得。定期選派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去其他學校相關專業進行交流,共同解決困難分享經驗。
1)加大對養老行業的宣傳力度,提升整個社會的專業認同感。各級政府通過不同途徑宣傳養老行業的機遇和現狀,鼓勵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能夠參與其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國老齡化日益嚴峻,養老問題已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養老行業不僅是一個有發展前景的行業而且是一個有價值和情懷的行業。同時政府開展相關線上及線下活動,讓人們更多了解到現在養老企業的環境、工作人員理念及運營模式,打破人們對養老行業的刻板印象,打破對養老行業從業人員的偏見,慢慢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增加全社會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專業認可度。
2)進一步提升養老人才的薪資待遇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新進入養老行業的工作人員給予相應的獎勵和獎金,對在崗人員進行崗位補貼和其他福利,提升養老人才的平均薪資水平,明確相關工作人員的晉升渠道以及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切實增加養老工作人員的收入,提高從業人員地位。
3)協作培養人才。有政府主導,相關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協作培養養老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協商行業標準,為培養養老人才提供參考和指導。
通過本次調查分析發現,本專業2020屆大一學生專業認可度較低,我們從多個層面分析原因,也從多個角度尋找對策,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專業認可度,促進本專業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可以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補充,不僅對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指導意義同時也有利于養老服務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