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在查閱文獻并結合從問卷調查、訪談等獲取的數據后,筆者發現社區教育中存在著家參與度不高、教育宣傳度有限、教育針對性不強、專業性教師欠缺等問題。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公布,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實踐技能的培訓目標也更加突出。筆者選取了河南省K學院的學前教育。
1.1.1 具有專業的師資隊伍
高等職業院校在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方面比較充足。K學院的教學團隊業務素質高、治學謹嚴、力求進取。專任教師中級以上職稱占比40%、碩士學位教師占比50%以上、“雙師型”教師占比高達90%,且教師隊伍比較年輕化。總而言之,K學院的教師隊伍不僅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而且學歷層次高、專業知識扎實,還有著充分的實踐經驗。
K學院根據教師的強勢學科選拔成立了教學技能大賽指導團隊。在2015年到2019年河南省高等學校師范教育專業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中,他們所輔導的參賽學生均獲得了一等獎。與此同時,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河南賽區中,參賽學生也獲得了一等獎或二等獎。這些優異成果都是在教師們的多次指導之下獲得的。
1.1.2 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
在“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和OBE的教育理念指導下,K學院建有多種類型的學前教育專業相關的校內實訓室,既有聲樂、舞蹈方面的,也有手工、玩教具方面的,還有師范生必備的多媒體方面的。在周邊輻射方面,K學院也注重資源共享。目前,也已與周邊城市的多個優質幼兒園簽訂了實習實訓協議。這些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鍛煉的舞臺,有利于產學研的合作和社會效益的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在這種理念指導下不斷提升。
1.2.1 學前教育具有公共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張雪門提出,擁有正確目標的幼兒教育可以通過培育兒童改造民族。因此,提供保障每個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也是學前教育公共性的肇始[1]。作為基礎教育當中最基礎的學前教育,與家庭、社區密切相關。因而,學前教育公共性的充分發揮對家庭、社區是有一定幫助的。
第一,確保學前教育的普及性。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2]。在提高幼兒入園率的同時,也應注重幼兒在入園機會、過程、終點三方面的平等性。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應該平等保障每一個幼兒的受教育權,讓更多的孩子享有入園的機會,實現幼有所育。
第二,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學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不能以營利為目的。它是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K學院是一所公立的高職院校,在辦學經費、師資力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1.2.2 學前教育專業采用以實踐為導向的育人模式
為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學院秉承“以能力為重點,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堅持“學院與幼兒園合作、學術與崗位對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種育人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既具有專業素質,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為達到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都比較強的培養目標,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我們應幫助學生打牢基礎知識、加強專業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具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必須、夠用”的理論知識,并能根據幼兒園實際需要進行整合、調整。如《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這門課程通過劃分模塊和領域進行理實一體的教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明確五大領域的特殊含義并熟悉教學內容、掌握基本的教學方法。最后需要同學們進行模擬練習、評課、說課和創編設計等進行實踐性匯報,教師對其表現一一點評。根據專業特點,學院進行了保育員、育嬰師等相關的培訓,并組織學生參加考試、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來源有兩種,即普通高中生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近兩年,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居多。他們在入大學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彈唱、舞蹈創編、歌表演、講故事、繪畫等基本技能。在大學期間,他們在專業技能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獲得成就感,學習的動力也就更強。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30條指出: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有利條件,豐富和拓展幼兒園的教育資源[3]。家園共育不能只停留于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表面結合,而應達到雙方資源的整合優化與共享。
3.1.1 把握幼兒離園時間,在社區中開展宣傳教育
教師是專業人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師范教育具備了一定的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家長們相比,在育兒指導方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顯得尤為專業和細膩。因此我們借助幼兒離園后的時間在社區服務中心,由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宣傳頁發放或針對家長的疑惑進行講解;利用社區宣傳欄張貼科學育兒指導的海報,海報內容可以是家長在育兒方面的常見問題;利用傳統節日在社區進行義務演出。
3.1.2 定期開展家長專題講座,影響社區家長
邀請學前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優秀專業教師為家長做專題講座。講座的主題要明確,對家長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導向作用,能讓家長在聆聽中認識到自身與幼兒教師的平等地位及在陪伴孩子成長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當然,講座的主題不能隨意設定,要事先進行訪問或調查研究,解決家長最急需了解的或最急切解決的困惑。例如,專題講座“暑期到來,家長如何做好安全教育”中,主講老師從加強預防溺水、飲食安全、幼兒身心健康、防雨防雷防暑小知識等方面進行分享。每年暑假,都會出現各種孩子在假期中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新聞。此講座有針對性的給家長們提供了幫助。
3.1.3 利用家長優勢,達到教育資源有機融合
家長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有著不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廣泛的閱歷與興趣愛好等,這也是學前教育的一筆豐富教育資源。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優勢參與到幼兒教育中,可以豐富幼兒園的保育內容和形式。如一位化學教育專業的家長,受幼兒園的邀請,給學生帶來了一堂科學課《雞蛋的沉浮》。“爸爸老師”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從孩子觀察雞蛋沉入水中到最后通過實驗得到雞蛋浮在水面上。他借助圖片、視頻等給大家開啟了一堂科學課,最后通過實驗得出在清水中加入適量的鹽,生雞蛋會浮起來。家長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在不斷激發孩子興趣的同時也增強了其動手動腦能力,通過大膽嘗試得出了在什么樣的液體中生雞蛋會浮起來。家長進課堂的這種互動形式,不僅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而且拓展了幼兒的眼界、彌補了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不足,從而實現了家庭、社區與幼兒園之間教育資源的有機融合。
在陳鶴琴先生的“活教材”課程論中提到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動教材;主張打破學科界限,從大自然、大社會中汲取養料豐富課程內容[4]。因此,社區教育要借助周圍已有資源,為其學前教育提供綜合服務。
3.2.1 利用社區環境的信息資源,培養公民意識
學前教育綜合服務者可以組織社區的幼兒在周末時間參與到社區環境保護、社區秩序維護、社區安全演練等活動中。上述社區活動傳達的信息可以促使社區居民的關系更加融洽、幫助幼兒對社區的進一步了解并逐步培養其公民意識和勞動教育。
3.2.2 利用社區環境的社會資源,挖掘教育因素
前面我們提到為家長進行專題講座,這是在利用人力資源。其實社區中的博物館、圖書館、商店、名人故居等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學前教育綜合服務提供者通過讓幼兒參觀、訪問這些教育資源或參加志愿活動等來喚起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興趣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愿望。
總之,通過發揮學前教育專業優勢,走進社區、走進社區教育,有利于幫助社區教育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更加凸顯社區教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