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花
(云龍縣文物管理所,云南 大理 672700)
1)位置面積。云龍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處滇西橫斷山瀾滄江縱谷區,是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三個地州的結合部。東與洱源縣和漾濞縣接壤,南與永平縣、保山市隆陽區相交,西與怒江州瀘水縣毗鄰,北與劍川縣、南坪縣交界。總面積4400.95平方公里,山高谷深、大江奔涌、溝壑縱橫、少有平地。2)歷史建置。據《漢書·地理國志》、《華陽國志·南中志》、《宋書·州郡志》、《乾隆云南通志》以及《云龍州志》和各級館藏檔案史料記載:云龍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建縣(公元前109年)稱其比蘇縣;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起至西晉屬永昌郡;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31年)從永昌郡中分出,屬西河郡;梁末,比蘇廢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南寧州總管府,稱尹州;唐麟德元年(公元60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光緒云龍州志》稱:“漢時歸縣,謂潞江(怒江)為黑水”,則禹跡所經,江之西沒有土司,州之北隸于越,晉宋改建安、遂安之號。隋唐有鬢州、尹州之名。唐南詔時期,瀾滄江以東屬劍川節度使,瀾滄江以西屬永昌節度使,大理國時屬勝鄉郡,稱之云龍賧。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改設云龍州,屬大理府;明正統間(公元1436年-1449年)改蒙化府,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改土歸流”。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云龍州改為縣,隸騰越道,1949年11月,云龍縣人民政府成立,屬大理專正,1956年大理專正撤銷,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屬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因地處滇西橫斷山瀾滄江縱谷區,地勢北高南低。怒江、瀾滄江、沘江由北向南縱貫境內。由瀾滄江、怒江及其支流沘江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水網遍及全境,受江水強烈切割,山勢磅礴、谷地幽深,形成了高山峽谷相間的復雜地貌形態。山脈眾多,也孕育了眾多的大小河流,有檢槽的師里河、獅尾河、沘江、瀾滄江、怒江等。自古多水就多橋,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白族先民們因地制宜的在眾多的河流上建造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形式各異的橋梁,極大的改善了交通狀況,不僅促進了生產生活的發展,還各自呈現出奇姿異彩點綴了環境,記載了歷史,每一座古橋就是一個景點、一個文化,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橋梁建筑財富。
云龍縣地處滇西縱谷區,怒江自北向南流經縣境西部,瀾滄江縱貫全境,把縣域天然分割成瀾滄江以西及瀾滄江以東兩個地理概念。轄區內山脈高大陡峭,谷箐交錯,水資源豐富,孕育了60多條河流及其支流。而瀾滄江、怒江因水面開闊,水深且水流湍急,因此,瀾滄江和怒江上只設渡口以及溜索。溜索,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最古老的過渡工具,古稱之為懸索橋,是一切吊橋的雛形。清朝云龍舉人黃桂在《滄江賦》中寫道“野渡驚人、橫空設筰,緊身報筒,疾影過索......”。現僅存苗尾傈僳族鄉境內。直到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63年)才建成云龍縣境內第一座橫跨瀾滄江的鐵索橋“飛龍橋”。光緒《云龍州志·津梁》載:“在州志八十里,橫跨滄江,長二十八丈,底鋪鐵索十二根,履以雜木,版寬二丈,直豎木欄桿,高丈余,東西橋門雙起似城門,硐兩旁砌石岸......”。到近代1921年寶豐人董坊捐資修建的功果“青云橋”也為鐵索橋,是云龍歷史上鹽運保山、騰沖的重要橋梁,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云龍橋梁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沘江江面寬闊,所以沘江上只適合修建鐵索吊橋,有“青云橋”、“惠民橋”、“安瀾橋”等鐵索吊橋。而溜索則為瀾滄江、怒江上獨有的原始橋梁。云龍橋梁中最具有特色的風雨橋則分布于沘江流域,有“砥柱橋”、“通京橋”、“永鎮橋”、“彩鳳橋”、“檢槽橋”等橋梁,現存的風雨橋多分布于云龍縣北部。
云龍境內的多種樣式的橋梁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特別是“風雨橋”與“藤橋”。任何建筑的建造,除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也與建筑材料的選取密切相關,“風雨橋”與“藤橋”的建筑也體現了這一特點。以最具代表的“通京橋”為例,“通京橋”的前身為大波浪藤橋《云龍州志》(康熙五十五年王符)“藤橋,在大波浪”,大波浪即現長新鄉的包羅村。《云龍州志》(光緒本)“通京橋,在官理大波浪村”。該橋為伸臂式單孔覆瓦風雨木梁橋,全長40米,寬4米,凈29米,高12.5米。是大理州同類橋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橋,所有伸臂木枋埋于橋墩的一側,上砌壓大量的鵝卵石,石中不摻土以保持干燥潔凈。伸臂從兩岸橋墩中伸出,分別五排,每排七層,入榫加疊,伸臂底層的下部有大橫枋,橫枋下有支點石柱,橋墩部分伸臂下有三角形空室,保證枋埋部分的干燥。在兩端斗拱伸臂相距9米處,用5根粗大的橫梁銜接,上鋪木方作為橋面。為保持伸臂的平衡性,采取馬鞍架控的辦法,橋身上架有弧形屋架,上覆瓦頂,兩側有裙板遮擋風雨,內置木凳,可供行人歇息和避雨。兩橋墩建有牌坊門樓,分別置有兩開木板門。“通京橋”建筑奇巧,雄偉壯觀,因是鹽馬古道和銀礦運銀的必經之地,故名“通金橋”,后來人們認為銀子是運往京城的,故改稱“通京橋”。“藤橋”古稱“笮”橋。在唐人的《元和郡國郡縣志》中記載有“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橋謂之笮,其大笮、定笮皆是近水置藤橋處”。在西漢時期的越嶲郡中的定笮、大笮縣就是因境內有藤橋而得名。歷史上,云龍的藤橋主要分布在沘江中上游及其支流上,至今保留著原始制式的藤橋5座,都在白石鎮內。云龍位于我國西南的瀾滄江縱谷區,山高谷深,為亞熱帶到北溫帶的地理氣候過渡帶,為山地立體氣候。自古森林密布,出產各類優質的木材、竹篾、藤蔓,于是生活在那里的白族先祖們發明了溜索、藤橋,風雨廊橋等橋梁,在當時,修建橋梁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就地取材是最適合的建造方法,這些都足以說明當時沘江流域良好的生態環境。
云龍的古橋,在明代以前,多數是原始橋梁,明代萬歷年間改土歸流后,云龍地區逐漸得到開發,特別是明朝時云龍鹽業的興盛,清白羊廠銀銅礦的開采,運輸,大量的漢族移民到云龍開采食鹽,開采礦業。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新的造橋工藝的傳入,冶鐵水平的提高,橋梁建筑技術也得到了交流和發展,出現了伸臂木橋、鐵索橋、石拱橋的制式,部分制式成為獨一無二,成為橋梁中的活化石。云龍境內現存的琳瑯滿目的古橋大多數建在白族聚居地,帶有濃郁的白族居民風格。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明、清以后的建設橋梁大都留有碑文,記錄造橋經過和功德,還留下對聯和詩文,特別是“功果橋”和“飛龍橋”長聯影響力最大。云龍的古橋是研究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建筑發展史的藍本,具有較高的開發、研究和保護價值。
云龍縣的古橋梁因時而建、因地而建,滄桑屹立于歷史的長河中,久經歲月而不倒。近年來,隨著對古橋梁的保護和研究,古橋梁體現的歷史信息研究也在逐漸加深。本文以云龍境內的古橋梁為例,研究了云龍縣的地理概況及歷史建置、云龍古橋梁的地域特點、自然環境對建筑橋梁的影響、從橋梁的建筑形式看民族文化的交融,意圖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古橋梁建筑群在歷史中所展示的信息探索,進而加強對古橋梁建筑群的保護,形成良好的保護和研究氛圍。將古橋梁建筑群蘊含的文化氛圍向眾人展現,形成研究與保護的良性循環,最終達到增強文化自信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