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 陳 璐
(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3)
土地利用的本質是人類生產生活地對生態環境的改造和影響,將其自然屬性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社會屬性,進行相應的生產活動。而在對土地的改造過程中無疑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如何控制對土地的改造行為,將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到最大化并將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就成為所有土地利用規劃活動的核心問題。本文主要從生態文明建設視角出發,分析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問題,希望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所幫助。
土地的開發與利用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社會發展與人類生活所必須的經歷,在人類歷史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土地一直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基礎元素而存在。可以說土地建設與利用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璀璨的成就,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地然環境加以改造和利用,將土地的自然屬性轉變為人們生存所需要的社會屬性,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空間,營造出宜居的環境以及適宜生產的環境。無可避免的是在人們土地建設和規劃過程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和消極影響,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直線下降。加強對規劃與利用土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就顯得十分有必 要了[1]。
土地的環境保護規劃目的在于協調好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對土地規劃與利用的活動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功能分區,在不影響土地社會經濟價值的前提下,保護土地空間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杜絕惡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計劃,從法律、政策以及行政規范等領域出發全方位的保護土地生態環境。對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合理的限制與規范是十分有必要的,土地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超出土地環境承載能力的破壞性開發利用應當被杜絕,站在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對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相銜接,實現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最大化。
科學合理的規劃土地是土地開發利用的核心要件,無序過度的開發只會導致土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生態效益的損耗,隨著人們對土地的不斷開發與建設,自然規律與科學發展理念在土地的利用規劃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對于土地的功能區劃以及環境保護也日趨完善,將土地的利用規劃通過“三界四區”進行功能區劃,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并降低土地開發對神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 影響[2]。
“三界四區”與環境功能分區對于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有著重要的參考和輔助作用,使得土地利用規劃更為科學合理。其中的“三界”是指土地規劃中的禁建邊界、規模邊界以及擴展邊界,“四區”則指的是有條件建設區、允許建設區、限制建設區以及禁止建設區。對土地的環境功能分區則是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在保證環境的發展與質量的前提下對不同種類的區域進行劃分,便于后續的土地開發與管理[3]。在實際的土地利用規劃和開發過程中,根據“三界四區”的劃分,制定相應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和策略,在發揮土地的社會屬性時,保護土地的自然屬性,避免出現土地的過度開發和過度利用等問題,努力實現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推動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效益,就需要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空間的完美銜接。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現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
1)借助信息數據技術以及傳感技術制定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土地的土質條件、水文條件、空氣條件以及植被覆蓋狀況等都是影響土地利用與開發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傳感技術的深入應用,對于土地的空間信息數據收集工作也變得十分高效便捷。通過低空航拍以及衛星定位和傳感技術等,對利用規劃地區的土地進行生態環境監測與實地勘察,詳細分析規劃利用區域的土地狀況,尤其是土地的水文條件、土質條件以及植被狀況等,詳細的收集各項參數,為后續的土地利用與規劃方案制定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不但有助于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完美銜接,還有助于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4]。
2)實現利用規劃土地的“三界四區”與環境功能分區的空間銜接。土地的利用規劃可以將土地分為農業用地、工業用地、旅游用地以及生活用地等多種類型,土地的功能區域劃分對土地的利用開發也是十分重要的。為確保利用規劃土地的功能區域合理劃分,需要結合土地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以及實地勘察結果,合理的劃分土地的禁建邊界、規模邊界、擴展邊界以及有條件建設區、允許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結合土地的實際狀況規劃相應的功能區域,不僅可以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助于環境功能分區和土地“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
3)實現利用規劃土地的“三界四區”與地表水區域環境空間銜接。水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元素,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環境最為明顯的因素,在土地的利用規劃過程中,需要切實考慮到地表水區域的生態環境與開發利用土地區域之間的空間銜接。根據地表水的水能狀況和水的純凈度,確定水利水電功能或者飲水工程的規劃建設,如果地表水能允許,可以建設合理的水利水電工程,提高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度,同時做好水資源保護工作,在地表水周圍營建水資源保護工程,如防護林以及城市園林等可以保持地區的水土條件的基礎設施,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
4)實現利用規劃土地“三界四區”和聲環境功能分區的空間銜接。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都會產生各種程度的聲音,聲音超出一定的分貝范圍就會變成噪聲,噪聲污染不僅會危害到人體健康,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需要對利用開發地區的土地進行合理的聲環境功能分析與土地規劃建設用地的空間銜接,注重防噪聲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噪聲較大的建筑和功能分區規劃到周邊土地以及偏遠的土地范圍,合理規劃布局土地功能區域。
土地的開發與利用是人類發展史上最為核心的部分,它不僅是人類未來追求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也是人類通過自身努力對環境的改良和建設,土地的類型決定了地域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模式,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人們需要合理規劃土地的功能分區,實現利用規劃土地和環境保護規劃之間的空間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