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伊朗特約記者 包小龍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原定于今天(14日)在維也納舉行關于伊朗核協議的新一輪多邊會談,不料13日伊朗談判代表在維也納透露,會談將推遲到周四(15日)舉行,原因是歐盟代表團的一名成員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同時,他宣布伊朗要從14日起將濃縮鈾濃度空前提升至60%。其實,此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已經讓重啟伊核維也納會談的氣氛變得艱難:11日,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神秘“被斷電”,以色列第一時間被疑為幕后主謀;12日,伊朗外長扎里夫揚言報復以色列,歐盟則意外地以“人權”為由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等8人列入制裁名單;1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伊朗,批評歐美對伊朗制裁破壞談判……而最尷尬的莫過于急于推翻特朗普對伊朗政策同時又是以色列鐵桿盟友的華盛頓。拜登政府既沒有譴責也沒有慶祝納坦茲遭襲事件,白宮新聞秘書12日談及此事時只是努力為本國開脫:“美國并沒有參與……”
伊朗宣布將生產60%濃縮鈾
關于本周重啟維也納會談,原來媒體最擔心的德黑蘭會拒絕出席。為此,伊朗政府發言人拉比伊13日在每周例行記者會上澄清說,該國首席核談判代表阿拉格奇當天已率代表團赴維也納。拉比伊表示,在維也納舉行的會談具有建設性,正在向前發展。伊朗期待美國不要只講漂亮話,而是采取實際措施來證明他們的善意。
據美聯社報道,阿拉格齊13日晚將在維也納開始非正式對話,然后在15日參加正式會談。阿拉格齊13日抵達維也納后發表重磅官宣,稱伊朗已告知國際原子能機構,該國從14日起將把濃縮鈾濃度提升至60%,伊朗還將在納坦茲核設施增加1000臺離心機,從而將納坦茲的鈾濃縮能力提高50%。“宣布這一消息是對納坦茲核設施遭襲的反應,伊朗將其歸咎于以色列”,美國雅虎新聞網評論稱,這將是自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退出伊核協議以來,伊朗對2015年伊核協議的最嚴重違反,也是對為挽救該協議而進行的持續努力的嚴重打擊。
于上周二(6日)開始的維也納伊核協議多邊會談,由于伊朗方面不愿意跟美國直接對話,美國竟然令人驚訝地降低姿態,讓本國特使在會場附近的一家酒店里充當“場外嘉賓”,由參加會談的歐洲國家代表在美國和伊朗代表團之間來回穿梭,從而實現美伊的“間接對話”。無奈美國的老盟友以色列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要搞黃會談的決心:4月6日會談首日,以色列就在紅海襲擊了伊朗革命衛隊的一艘貨輪;11日,伊朗宣布啟動新型離心機剛一天,納坦茲核設施就遭遇據稱是以色列情報機構所為的“停電”事故。
不僅如此,美國《外交政策》12日稱,納坦茲事件還發生在美以關系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拜登的內閣部長(防長奧斯訂)首次訪問以色列。報道稱,對納坦茲的襲擊表明,以色列對維也納談判各方“缺乏信心”。
有分析稱,奧斯汀此訪肩負著“安撫”以色列和為伊以沖突“滅火”的任務。不過,在12日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聯合記者會上,媒體拍到的只有內塔尼亞胡對伊朗的尖銳指責和奧斯汀的沉默。內塔尼亞胡在記者會上表示,“在中東,沒有比伊朗這個狂熱的政權更嚴重、更危險、跟緊迫的威脅了。伊朗從未放棄獲得核武器的努力,而以色列決不允許伊朗生產核武器,來實施消滅以色列的目標。”他沒有對伊朗指控以色列破壞納坦茲核設施發表評論。奧斯汀在講話中沒有明確提到伊朗,只表示,他決定前來以色列是表達美國與以色列進行認真磋商的愿望,因為“我們(美以)在中東地區面臨共同的挑戰”。同天,在與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的聯合記者會上,奧斯汀重申“我們對以色列的承諾是持久的和堅不可摧的”。
白宮“撇清”納坦茲事件
美國否認與伊朗納坦茲鈾濃縮廠發生的事故有關。白宮發言人普薩基1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看到有關納坦茲鈾濃縮設施發生事故的消息。美國沒有以任何方式參與此事,我們對事故原因或其影響沒有更多猜測。”有報道稱,本月6日,以色列襲擊伊朗貨輪前曾通知美國。英國《金融時報》13日評論稱,美國試圖“撇清”與納坦茲事件的關系。普薩基當天表示,“我們將重點放在我們預計本周三將在維也納進行的討論上,這些討論已經從上周開始。我們認為這是一場艱難而漫長的戰斗。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有關改變參與這些討論的跡象。”
《華盛頓郵報》13日稱,白宮迅速表態與納坦茲核設施遇襲無關,其他官員則表示擔心伊朗的反應。在上周首次會晤后,雙方都稱這次談判是建設性的、務實的。拜登政府雖然承諾支持以色列,但對內塔尼亞胡的許多政策感到不安。
實際上,納坦茲核設施事故并非一起孤立事件,伊朗與以色列這兩個中東宿敵之間的沖突長期存在。據英國廣播公司13日介紹,伊以之間的“影子戰爭”主要在三條戰線上展開:首先,以色列長期在進行一些秘密行動,試圖減緩或削弱伊朗的核計劃,比如2010年代號為“震網”的黑客入侵,導致伊朗離心機癱瘓。其次,圍繞海上運輸通道,兩國經常襲擊對方的貨輪。第三,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代理人戰爭。以色列對伊朗向其代理人提供精確制導火箭襲擊以色列城市感到震驚,于是也對敘利亞境內的導彈基地和補給線進行過多次空襲。
維也納談判前景迷茫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13日開始對伊朗進行正式訪問。當天早上他在伊
朗外交部與扎里夫舉行了會談。會后雙方簽署文件,包括延長兩國雙邊合作的5年全面合作協議。雙方還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拉夫羅夫在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必須無條件解除對伊朗的制裁。針對歐盟12日以“人權”為由宣布對伊朗追加制裁,拉夫羅夫表示驚訝,認為這不可接受、將破壞伊核會談。扎里夫批評歐洲對伊朗官員進行制裁,表明歐洲是美國和以色列的追隨者,這只能讓歐洲丟臉。他還抨擊以色列進行了一次“非常糟糕的賭博”,即對納坦茲核設施的攻擊,并稱如果美國希望消除這場愚蠢賭博的后果,就應該結束由特朗普發起的“經濟恐怖主義(制裁)”。
“沒有人認為維也納談判是在順利取得成功的道路上”。據《華盛頓郵報》13日報道,德國外交部長馬斯12日警告稱,此次襲擊可能破壞維也納談判的前景。文章稱,雖然伊朗官員將襲擊稱之為“核恐怖主義”和“反人類罪”,伊朗外長扎里夫誓言對猶太復國主義者復仇。但有跡象表明,德黑蘭希望談判繼續下去,沒有公開指責華盛頓。國際危機組織伊朗事務負責人瓦埃茲13日告訴《金融時報》,伊朗對納坦茲核設施遇襲的任何報復行為都可能毀掉重啟的談判,不過,他認為“伊朗不會退出核談判,因為這樣將正中以色列的下懷。但這將讓伊朗談判人員更難做出妥協”。
美國“全球風險透視”網站稱,現在,拜登政府如果為安撫伊朗并誘使它回到伊核協議框架內而選擇繼續放寬制裁,將有可能使美國進一步“失去影響力”。另一種選擇是,在不解除任何制裁的情況下,收緊伊朗在核問題上更嚴格遵守協議要求,這有可能逼伊朗完全退出核協議。“考慮到巨大的國內外限制,2021年美國重返伊核協議不太可能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