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3月28日,擱淺在蘇伊士運河上的“長賜”號
3月23日,巨型集裝箱貨船“長賜”號在埃及蘇伊士運河擱淺,導致這個世界上最繁忙的貿易航道之一交通癱瘓了接近一周。埃及當地時間3月29日凌晨,“長賜”號貨輪已經部分浮起,并正在矯正航向,到了晚上8點左右,第一艘滯留的貨船成功通行進入紅海,標志著蘇伊士運河已重新恢復通航。不過,因為兩端滯留的待通行船舶較多,因此徹底疏通還需要幾日。
“長賜”號由臺灣長榮海運公司租用運營,于2月下旬從中國臺灣高雄出發,本計劃于4月1日到達荷蘭鹿特丹。但在3月23日埃及當地時間早上8點左右,“長賜”號因突然的強風導致船體偏離水道,撞到河底,進而擱淺,由此帶來了一場史上罕見的蘇伊士運河“大堵船”,至少有369艘船只被阻斷了通行。這是有史以來在蘇伊士運河上擱淺的最大船只,也是該運河上因船只擱淺造成封鎖時間最長的一次。
南北走向的蘇伊士運河處于埃及西奈半島西側,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是歐洲與亞洲之間最短的水路,讓亞歐之間的來往船只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自1869年通航后,蘇伊士運河就成為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貨運重要樞紐。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只所承載的貨物,在全球貿易量中占比大約是12%,其中如果只看集裝箱的話,這一數字是30%。
這次脫淺之所以花了這么長時間,是因為20000標準集裝箱(TEU)級別的“長賜號”屬于全球最大型的集裝箱船舶系列。它船身的長度足足有400米——差不多跟紐約帝國大廈高度相當,寬59米,重約22萬噸。一家參與脫困的海上打撈公司CEO形容,這艘船 “就像一頭擱淺在沙灘上的非常沉重的鯨魚”。
20000TEU的貨船是近幾年才交付的新型船只,船體過于巨大,目前各大港口將有能力停靠這種級別的運輸船當作一項值得宣傳的優勢。然而這樣的巨輪行駛在運河中,會有諸多不便。
因此,此次事故折射出的問題便是,海運業對效率與低成本的追求,正在使船只建造得越來越大,而這將會對傳統航線帶來更多沖擊。蘇伊士運河自通航以來就一直在拓寬、挖深、改造,但河道拓寬的步伐,卻趕不上船舶大型化的速度。
盡管這次堵船造成的最終損失尚未計算出來,但根據估算,在蘇伊士運河擁堵后,每天都會中斷價值96億美元的貨物通過該航道,航道封鎖每小時造成的損失約為4億美元。
因為擁堵在蘇伊士運河的輪船上裝載了大量石油、天然氣、消費品、農產品等等,它們不能及時交付造成的短缺,很快都會反映到市場價格的上漲上。而因為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和集裝箱短缺等,在此次堵船事件之前,全球供應鏈已經非常繁忙不堪。這次堵塞事件提醒著業界,當過分依賴一個國家或地區通航時,一旦發生混亂,全球供應鏈就面臨風險,因此,尋找可靠的、可替代的方案與航線,就變得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