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莉 丁思堯
摘 要:隨著網絡的日益發展,新媒體這一新的概念走入我們的視野,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獲取最新信息,并且可以互相討論的重要平臺。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漆畫逐漸從工藝美術領域脫離出來,直至1984年被列為獨立畫種,慢慢變得成熟。為了讓漆畫得到更好的傳播發展,新媒體平臺的運用變得十分必要,故對新媒體時代下漆畫的傳播進行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漆畫;傳播
一、漆畫傳播歷史
(一)藝術家傳播漆畫的貢獻
在20世紀30—40年代,漆畫探索者雷圭元、李芝卿、沈福文先后赴國外進行學習,奠定了漆畫的基礎,孕育了漆畫的雛形。到了60年代,越南磨漆畫對我國漆畫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其獨特的語言魅力還驚動了中央,于是中央派一批藝術工作者前往越南進行了漆畫的學習。廣州美院的蔡克振先生去越南河內美術學院學習,學成后回祖國為漆畫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楊復明、肖連恒先生把漆畫和國畫水墨結合,讓漆畫煥發出了新活力。鄭益坤、鄭修鈐先生把漆畫研究的機構拓展出了一定的規模。李大樹、何豪亮先生編輯了多部漆畫書籍,使漆畫理論開辟出了一番天地。漆畫大家李鴻印先生將東方和西方的繪畫藝術結合,創造出了新的漆畫繪畫形式。喬十光先生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學習,使漆畫登上了新的臺階,推動了當代漆畫發展。2001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立了漆畫藝術委員會,行業的標桿就此樹立起來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開設的“全國漆畫高級研修班”極大地促進了人才的培養和漆畫的傳播。現在各地區漆畫藝術家及其高校學生也組成了相應的團體,為漆畫的傳播都貢獻了力量。
(二)展覽、賽事推動漆畫傳播
1984年全國美展把漆畫列為獨立的畫種,這時現代漆畫有了統一的名稱,這一年是漆畫飛躍發展的一年。1986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漆畫展,使漆畫小有人氣。之后在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等的全國美展中,漆畫的獲獎態勢遞增,獲獎表現也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社會對漆畫的認可程度也越來越高。經過不斷地努力,到2014年,漆畫在全國美展中有了獨立的展區。隨著時代的發展,漆畫家群體壯大,漆畫的展覽越來越多,如各個高校的漆畫畢業展、知名漆畫家的個人展等。賽事也舉辦了很多,如清華大學設立了喬十光漆畫藝術創新獎,吸引漆畫家參賽。經過各個展覽和賽事的推動,漆畫也得到了發展。
(三)印刷材料的助力
談到漆畫,漆畫學者必須看的一本書是明代黃大成所寫的《髹飾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漆工專著,一共十八章,詳細記錄了漆藝的創作原則等。之后沈福文大師帶領李大樹、何豪亮參與編輯了《中國漆藝美術史》,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科學地記錄漆藝的史論著作。現在關于漆畫的書籍更多,喬十光的《談漆論畫》、湯至義《當代漆畫技法教程》都讓漆畫發展到了新的層次。馮健親主編的《中國現代漆畫文獻論編》一書立足于“用事實說話”,梳理出中國漆畫從萌生到壯大的脈絡,為中國現代漆畫構建出一條文脈清晰、傳承有序的歷史線索,從而編織成一張中國現代漆畫發展的線路圖。漆畫的刊物《中國生漆》,還有高校的教材《漆畫》,詳細講述了漆畫歷史和技法。這些印刷書籍、刊物的傳播都為漆畫發展提供了助力。
二、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是一個正在動態發展的概念,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它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而興起的全新的媒介。新媒體的出現是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息息相關的,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也將持續發展,形式將會更加多種多樣。它利用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
首先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強大的傳播力,覆蓋面廣。只要我們用手機連接上互聯網,搜索關鍵詞,相關的信息都能搜索到。其次,它傳播速度快,可以及時反饋信息,大到新聞報道,小到家庭瑣事,它都能及時傳播。如果你想知道一件事,一鍵搜索,足不出戶便可知道天下事。最后它具有交互性,傳播者和受眾可以及時交流與溝通,比如在視頻下方可以點贊和評論,也可發送實時彈幕,這樣傳播者既可以及時進行數據分析,也可回復受眾進行交流,進行雙向互動,使互動聯系變得緊密。
三、漆畫傳播存在的問題
很明顯經過不斷地發展,漆畫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可是相比于國畫、油畫來說漆畫還是屬于小畫種,全國有的地區還尚未開發這一畫種,除了高校學生和業余愛好者,漆畫的后輩力量也顯得不足。不僅如此,漆畫在圈內流動,很少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很多人并不知道漆畫的“真面目”,有的人甚至沒聽說過漆畫這一畫種。
同時傳統的傳播方式也限制了漆畫的傳播。對于漆畫相關的書籍、期刊,大部分是由漆畫愛好者或者漆畫專業學者購買,行業之外的受眾購買較少,漆畫傳播受阻。在進行專業展覽時,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在當地進行觀摩和學習。有些愛好者也許需要提前從遠地趕到,十分不便利。書刊報道也是顯示寥寥幾幅作品,并且等書刊發表時,展覽可能已經結束,讓人惋惜。在這種現狀下,探索如何把漆畫的信息及時有效地傳播給大眾尤為重要。
四、新媒體時代漆畫傳播方式的探究
漆畫和新媒體相結合將使漆畫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新媒體時代漆畫傳播方式的探究。
(一)從漆畫創作者個人角度
當下時興的Volg進入我們視野,各行各業,如繪畫、美妝、手工藝等行業的很多人都在錄豐富多彩的視頻再通過不同的剪輯手法把視頻變得連貫,變得有趣。緊接著發布視頻分享到社交平臺,比如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漆畫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推廣,把漆畫創作的每一步進行適當的剪輯,從而讓更多人感受到漆畫的魅力,體會漆語言的意境,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繪畫品種。當然也可以在創作時在直播平臺對創作過程進行直播分享。很多事情通過簡單的了解,人們就會產生好奇心,從而展開深入的了解,當人們關注賬號時會翻閱更多的視頻但是短視頻時間有限,這時就可以通過直播方式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整個漆畫的創作過程。只要進行創作就可以同步更新在各種社交平臺進行宣傳。此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形式發布圖文信息,人們只要關注微信公眾號,就可以隨時獲取漆畫相關的信息,除了漆畫作品也可以進發布一些與漆畫相關的信息,比如漆畫的展覽信息、漆畫賽事。
(二)團隊經營
在抖音平臺上,個人經營的漆畫賬號,點贊幾百的較為普遍,點贊幾千左右的是較為好的賬號。這時候團隊的組建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說個人的漆畫自媒體是星星之火,那么團隊的經營必可燎原。團隊合作會制造無窮的驚喜。
團隊合作在社交平臺上進行漆畫內容的更新,推廣效果會更好。比起個人,團隊更注重分工明確、精細合作。在拍攝視頻時要有專業的拍攝水準,剪輯手法要進行不斷變化,文案要結合當下熱點,主動制造漆畫爆點,思考漆畫的創新點。這就要求除了日常的拍攝,還要可以進行漆畫名家的采訪、展覽的報道等,豐富發布的內容,將這些剪輯成視頻進行推廣。不論是微信還是抖音還是微博,信息發布渠道要系統化官方化,可擁有自己的標志和視覺識別系統,讓人們感覺到專業,并且認準你,之后就會在不經意間向他人進行傳播,如此漆畫就會得到廣泛知曉和傳播。
第一,KOL形式。KOL就是關鍵意見領袖,也就是讓大家熟悉的人推薦,就好像我們經常被“安利”就會有購買的沖動,我們就可以找漆畫名家推薦,找有名的繪畫博主推薦自己的視頻和賬號,或者找當紅的明星等推廣漆畫文化。
第二,跨界合作模式。可以和平面設計師進行文創設計,比如敦煌文化,有許多壁畫元素被用來做成周邊商品,比如絲巾、書簽、包、鼠標墊等等。我們可以提取漆畫的畫面元素進行整合設計,在售賣漆畫作品的同時可以推出不同的周邊商品,增加附加值。比如,可以找服裝設計師進行合作,把漆畫圖案經過排列組合印染在衣物上,形成創意服裝,更有利于彰顯漆畫的魅力。
第三,互聯網電商模式。好的商業模式能促進漆畫的發展與傳播,除了拍賣、展覽等售賣方式。這時候需要有一個團隊,負責畫家的招募,營銷的設計等。把漆畫進行網絡售賣模式,通過網上的觀察欣賞可以進行購買,現在有很多人在不同的網絡平臺進行售賣自己的作品,比如抖音直播就可掛上漆畫鏈接跳轉到淘寶,在淘寶平臺不止可以出售畫作也可以附加和漆畫相關的產物,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送,類似的平臺還有微店、咸魚可以在多個平臺同時進行。也可以自建平臺,專門的漆畫App,從知識介紹到商品售賣全面覆蓋,再用廣告推廣平臺。這樣可以擴大漆畫知名度,打造漆畫文化,拓展銷售渠道。
(三)藝術新形式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新的藝術形式得以涌現。我們可以統計展覽的數據,經過編程形成可視化線上博物館,這樣人們足不出戶用手機就可以看展覽。我們也可以在漆畫的展覽中運用現代科技,比如VR、 AR,增強互動。我們還可以采用沉浸式展覽,例如2016年喬十光和藝術家Tony合作,進行了一場漆畫的沉浸式藝術展覽,讓人身臨其境,探索漆畫的藝術。藝術的新形式多種多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挖掘。
五、結語
我們在傳播漆文化時要保持信息的大眾化和娛樂性,讓藝術也接接地氣,同時也要堅守原則,不能過度娛樂,要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保持深沉的家國情懷,積極傳播正能量,讓漆畫更好地傳播,更好地服務于大眾。最后,要想保證新媒體環境下漆畫的良性發展,就要結合時代特點和人民的需求,不斷創新,同時也要明確漆畫傳統文化的宣揚和保護,讓新媒體技術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我們藝術工作者共同的追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張穎君.當代漆畫的發展及其藝術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2]高金玉.中國美術的自媒體傳播研究[J].新聞戰線,2018(16):156-157.
[3]劉伊歐.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及發展趨勢初探[J].科技傳播,2019(11):93-94.
[4]王壹.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當代傳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作者簡介:
馬嘉莉,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赫哲族民族工藝現代性表現。
丁思堯(通訊作者),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赫哲族民族工藝現代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