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創始人之一,在上海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章90余篇,所譯馬爾西著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一書,被社會主義研究社列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二種。1922年因與陳獨秀、張國燾意見不合而離開上海,回到武漢繼續宣傳馬列主義,從事革命活動。1924年中共中央鑒于李自動脫黨,正式開除其黨籍。1927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2月17日被桂系軍閥胡宗鐸逮捕,當晚9時許就義于漢口濟生三馬路(今單洞門)。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向李漢俊家屬頒發由毛澤東簽署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
1920年創辦武漢中學,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宣傳。同年秋,應李漢俊函約,與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相繼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組織和團體。1921年7月,出席黨的一大。1924年主持籌建國民黨湖北省臨時執行委員會。1927年創辦《漢口民國日報》。大革命失敗后遠赴蘇聯,1932年回國進入中央蘇區。1934年參加長征,到達陜北后擔任中央黨校校長。抗戰時期回到武漢,參與籌建中共湖北省執行委員會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歷任國民參政會第一、二、四屆參政員。黨的七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建國后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54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后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并歷任中共第八、九、十屆政治局委員。
1915年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預科,次年轉英語部。“五四”運動期間,與惲代英、林育南組織武漢學生聯合會,聲援北京學生反帝國愛國運動。同年夏在上海結識董必武、李漢俊。1920年初,應董必武之邀,任武漢中學英文教員,創建武漢中學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與董必武等人創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2月,創辦《武漢星期評論》。7月,與董必武出席黨的一大。1927年4月,出席黨的五大,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后兼湖北省委組織部長。大革命失敗后,曾任江西、江蘇、天津、滿洲、山東等地黨組織的領導工作,出任中央巡視員。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領導開展游擊戰爭。1935年8月,與陳云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會后留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1939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主任。1943年9月27日,被軍閥盛世才殺害。
1919年于北京大學文學系肄業,參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是陳獨秀的得意門生。1920年秋,與董必武、陳潭秋等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被推舉為支部書記。1921年7月,作為陳獨秀代表出席黨的一大。1924年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6年參加北伐,曾任黃埔軍校教導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北伐軍攻克武昌后,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I備主任,后任夏斗寅獨立十四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后自行脫黨??箲饡r期曾任國民政府內務部參事、戶政司司長、人口局局長。建國后,任內務部研究員和國務院參事。
1918年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春,劉仁靜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經鄧中夏、羅章龍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劉仁靜被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推選為一大代表,和張國燾一起,出席了黨的一大會議,19歲的劉仁靜是出席會議最年輕的代表。1923年7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劉仁靜被推選為團中央總書記。1926年9月,劉仁靜受黨中央的派遣,赴蘇聯莫斯科國際黨校列寧學院學習。1929年,劉仁靜不滿斯大林對托洛茨基的批判和放逐,遠赴歐洲尋訪托洛茨基?;貒?,劉仁靜作為中國黨內的托派代表遭到批判并開除出黨。1935年11月,劉仁靜在北京被國民黨警察逮捕,押送南京判刑3年,關押在蘇州反省院。1938年,劉仁靜刑滿釋放,后在國民黨宣傳機構供職。建國后被安排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政治經濟學,后又調人民出版社從事編譯工作。1986年,劉仁靜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1987年8月5日,劉仁靜死于一場意外的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