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國嵩
(保山市隆陽區楊柳白族彝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保山 678019)
芒果果實味美,有“熱帶果王”之稱,自2017年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以來,隆陽區農業農村局、隆陽區草原局整合統籌各類項目資金,在楊柳鄉熱帶山地規劃發展芒果種植近2.5萬畝,因年有效降雨量較少、水利灌溉條件困難、新植芒果園收益緩慢,為了有效提高芒果幼林期產業扶貧經濟效益,保護裸露地表水土流失和保持土壤濕度,有利于芒果幼樹生長,增加短期收益,在芒果幼林中間作農作物形成復合栽培群體,促進當地群眾增產增收,盡快提升扶貧攻堅成果,大膽探索“芒果+玉米+早豌豆”一年二熟間種輪作模式新途徑。
試驗地為芒果園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楊柳白族彝族鄉海拔1500米以下熱帶山地,北緯東經林地坡度以下。楊柳鄉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于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山地氣候,地勢東高西低,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地形復雜,最低海拔687米,最高海拔2864米,立體氣候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征,特殊的地理氣候將全鄉分為冷、溫、熱三個氣候區域。年均溫度為16℃,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100ml,主要集中在6~10月。
試驗地的間作農作物為玉米和早豌豆2種。其具體的種植方式如下文所述。
2.1.1 間作方式。以芒果果樹為中心,四方間隔1m,保障每棵果樹的成長空間。每年四月初開始準備播種玉米的土地條件,購置所需量級的玉米種子,待5月份透雨后適時播種。
2.1.2 玉米種植規格。在芒果樹之間的空余空間沿著等高線開墾壟溝,行與行之間的距離約為70cm,株與株之間的距離約為30cm。總體來說,楊柳鄉芒果園中的玉米的有效株數約為2400~2500穗。
2.1.3 品種選擇。品種選擇的標準是優質和高產。間作玉米的根本目的便是提升芒果園的前期收益,玉米的產量直接關乎芒果園的前期收益。所以在綜合試驗了多種玉米品種之后,本試驗決定選擇雜交玉米良種迪玉2號、川單99。這2個玉米品種抗逆性強,適宜性光,豐產性好,均為云南省內的著名品種,即使在氣候惡劣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基本產量,且穗位較為整齊,不會發生穗腐情況,較適合在芒果園中進行播種。
2.1.4 施肥策略。綜合考量了楊柳鄉芒果園的實地情況,決定采用農家肥為主,加NPK復合肥(10-10-5)40kg作為芒果園玉米間作物的基肥,分兩次畝施追肥尿素20~30kg。楊柳鄉芒果園每畝施肥總量約為500kg。
2.1.5 蟲害防治。試驗地常出現草地貪夜蛾與玉米蚜蟲,對玉米作物的成長造成較大威脅。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地區,于2019年遷入云南省各地。這種害蟲食量較大、飛行速度快、繁殖力強,會使玉米出現落葉現象;玉米蚜蟲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害蟲之一,會危害玉米心葉、外葉及果穗,使玉米心葉出現空洞或斷裂,被大量蟲糞填充。蟲害嚴重時會出現玉米葉片被全部吃光、果穗的雌蕊被咬斷,致使玉米棒授粉不良,出現斷行禿粒和霉爛減產或絕收現象。
2.1.6 植物調節劑的使用。在玉米種植中最常用的植物調節劑是玉米健壯素,這一調節劑可以將玉米植株的群體結構進行優化,是專門用于玉米種植的調節劑。而且,玉米健壯素不能與其他類型的農藥或化肥混用,應嚴格控制化肥與玉米健壯素的使用間隔,適時提升玉米的整體產量,一般用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間。
2.1.7 收獲和儲藏。玉米收獲以人工為主,晾曬玉米的時候要將玉米裝到空隙較大的袋子中,玉米中的水分可從空氣中散出,在裝袋后將玉米打成垛,進行集中晾曬。在晾曬后放入干燥通風的倉庫中儲藏。
早豌豆是楊柳鄉晚秋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常規種植面積0.6~0.7萬畝。具體播種策略為:
2.2.1 播種方式。早豌豆的播種方式比較多,玉米/早豌豆輪作方式是本試驗應用最多的一種種植模式。玉米的種植會有5~6個月的冬閑時期,在冬閑時期種植早豌豆能夠有效利用冬閑時期的土地,實現土地利用價值的最大化。
2.2.2 播種時間。早豌豆的最佳播種期在9月15日到10月10日之間,這一時間段的玉米灌漿成熟,已經完成了收獲,早豌豆可以整地播種。如果播種太早,日平均氣溫過高,豆苗的營養生長期較短,無法實現較好的收獲效果。如果播種太晚,早豌豆的產出時間會晚于其他廠商的早豌豆,導致銷售時的市場劣勢。
2.2.3 品種選擇。早豌豆品種選擇標準為優質和高產,中豌9號和北京9號都是較為著名的優質品種進行種植,每畝平均用量為15kg。
2.2.4 病害防治。加強豌豆蚜蟲、白粉病、霜霉病等主要病蟲害防控工作。豌豆蚜蟲是許多豆科作物中的主要害蟲,它會直接取食早豌豆的植物器官,對早豌豆田造成較大的傷害。白粉病會導致枝條中下部硬化,出現圓形白粉狀霉斑,后期變成黑色小粒點,侵害早豌豆的健康。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大多伴有角斑病或黃萎病等并發癥。果農要重點防治這些病害,保障早豌豆的生長情況和經濟效益。
由于芒果為多年生小喬木,一般在種植的3~5年后才會有較大的經濟效益。楊柳鄉芒果園中平均每畝種植41株芒果樹,土地的利用率僅有25%。為提升芒果園的前期收益,充分利用土地價值,遂采用玉米和早豌豆作為間作物,探究間作技術在芒果園中的應用價值。本試驗的研究范圍為2018年至2019年的間作物產出和收益情況。楊柳鄉芒果園在每年5月中旬左右畝種植2500株玉米,經過約4個月的成長后平均可收獲玉米籽500~600kg,按市場價約2.8元/kg計算,間作玉米的芒果幼林地的間作物畝產值可達1400~1680元;在9月上旬間作一茬蔬菜——早豌豆,經歷約2個月的成長后將其采收,平均每畝產量可達600~800kg,按市場單價5.00元/㎏計算,畝產值約為3000~4000元,兩茬糧經輪作可使每畝地增收4500~5670元(具體如表1所示)。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在山地幼林芒果園中間作玉米和早豌豆對經濟效益的補充作用較好,可使芒果幼林在成熟前具備適當的經濟效益,補足芒果園前期收益微薄、經營壓力較大的缺點。

表1 楊柳鄉芒果園間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社會的發展和土地開發進程的推進使得可利用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少,只有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才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芒果種植后3~5年才有較大經濟收益,間作模式可以緩解芒果產業收益慢、周期長、投入大等問題,可調動果農積極性,實現林地增效,果農增收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幼樹芒果園間作玉米和早豌豆可充分利用果園水、土、光、熱等資源。在對農作物進行施肥、除草的同時也增加芒果園的土壤肥力,抑制雜草生長,調節土溫、改進土壤結構,從而對芒果幼樹起到良好的管護作用。既保障水土流失,促進芒果幼樹生長,又實現經濟增長農民增收,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又有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在山地幼林芒果園間作玉米和早豌豆能夠有效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8年到2019年,玉米和早豌豆的產量都有了可觀的提升,間作物的效益填補了芒果園初期的收入空缺,使芒果園的資金收入變化更加平滑,對楊柳鄉的建設和當地群眾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芒果+玉米+早豌豆”一年二熟間種輪作模式將以此為理論依據進行推廣,為我國的扶貧攻堅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