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清泉,蘇立勇,張志偉,許 洋,任宇洪
(1.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0068;2.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與安全監控北京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68;3.中鐵隆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6)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交通堵塞問題日益嚴峻。地鐵軌道交通運行速度快,運載能力強,是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重要手段[1]。近20年,我國的軌道交通保持了高強度發展,2015年后,伴隨國家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的出臺,國內軌道交通建設進入新一輪繁榮期。
目前地鐵軌道交通的施工方法仍以淺埋礦山法、明挖順作法、暗挖逆作法和盾構法等傳統工藝為主[2],多倚重簡單勞動力的高強度使用,整體建設技術科技含量較低、建設效率偏低,且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考慮不足。如何實現地鐵軌道交通的綠色安全建造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裝配式技術是建造方式的變革,它利用預制部品部件的現場裝配形成建筑,具有節能環保、施工進度快、工程造價低等優點[3]。目前,裝配式技術已逐步應用于地鐵車站建造,如長春地鐵2號線袁家店站和北京地鐵6號線金安橋站等多個地鐵車站建造采用了裝配式技術[4-6]。另外,眾多學者也開始研究裝配式技術在地鐵車站中的運用,如杜修力等[7]對地鐵車站裝配式梁板柱中節點的抗震性能展開了研究;鐘春玲等[8]利用有限元方法對裝配式地鐵車站的力學性能展開了研究;李兆平等[4]對裝配式地鐵車站雙榫槽式接頭的抗彎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雖然裝配式技術在地鐵車站的建造中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主要集中在車站主體結構的建造方面,而關于地鐵車站二次結構的裝配式技術應用與研究鮮有報道。如站臺板、隔墻、軌頂風道、樓梯和出入口等二次結構的建造工程量巨大,且施工工序多、生產環境復雜、施工質量難以控制,對周邊環境影響大。因此,如何將裝配式技術應用到地鐵車站二次結構的建造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將以北京地鐵19號線一期工程新發地站的站臺板為對象,對站臺板的裝配式技術展開探索研究。重點針對目前地鐵車站常用的明挖法和暗挖法,討論了適用于不同施工方案的裝配式站臺板的拆分方法、站臺板連接節點設計及具體施工方案,為后續地鐵車站的安全綠色建設提供參考。
新發地站是北京地鐵19號線一期工程的中間站,位于豐臺區京開高速新發地北橋東北象限綠地內,沿京開高速東側綠地南北向布置,為地下3層13m島式站。車站主體結構為3層雙柱3跨的框架結構,車站設計起(終)點里程為:K33+178.623—K33+424.623,有效站臺中心里程為 K33+291.623, 總長246m,標準段寬22.3m,頂板覆土約厚3.3m,軌面埋深約22.388m。車站共設置3個出入口、4個安全出口,兩端各設置2組風亭(頂板頂出設計)。車站主體結構采用明挖法施工,兩端接盾構區間。車站主要構件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永久構件的安全等級為一級,二次結構構件在按荷載效應基本組合進行承載力計算時,結構重要性系數取1.1,按荷載效應的偶然組合進行承載力計算時,結構重要性系數取1.0。
新發地車站站臺板的典型剖面如圖1所示。站臺板有效寬度為13.0m,有效長度約為186.0m。板底距離底板高度為1.39m,兩端設置200mm厚端墻,跨中設置鋼筋混凝土梁,梁下為300mm×300mm鋼筋混凝土柱。

圖1 站臺板典型剖面
拆分是裝配式技術的關鍵環節。構件拆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建筑功能性、結構合理性、制作運輸安裝環節的可行性和便利性。本車站站臺板的拆分原則大致如下:①拆分應考慮站臺板受力的合理性,如按單向還是雙向板考慮;②構件拆分接縫宜選在應力較小部位;③盡可能減少構件規格和連接節點種類;④宜與相鄰的相關構件拆分協調一致;⑤充分考慮預制構件的制作、運輸、安裝各環節對預制構件拆分設計的限制,遵循受力合理、連接簡單、施工方便、少規格、多組合的原則。
由于地鐵車站內不同位置站臺板建筑功能的差異,整個站臺板的規格并不完全一致,公共區樓梯和設備區開洞較多,如果所有站臺板均采用裝配式方案施工,則構件預制需要的模具種類繁多,生產成本較高,且難以實現標準化。綜合考慮,初步選取公共區(避讓樓扶梯)及設備區未開洞部分的站臺板作為裝配式技術的施工對象。
由于該車站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有較大的構件運輸和吊裝空間,因此,在進行站臺板拆分時,盡可能減少站臺板的拆分數量,減少現場拼接工序。本方案將站臺板、左右邊側墻及中間梁柱視為整體,沿其中軸線對稱拆分成兩部分,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站臺板拆分(方案1)
每個預制節段包括站臺板和側墻,其橫斷面為槽形。由于主體結構框架柱的存在,部分站臺板需在框架柱位置開洞,因此,共存在4種規格的預制節段,如圖3所示。其中,預制塊A1為 2.565m×6.495m,重約11.36t;預制塊A2為2.565m×6.495m,重約11.61t;預制塊A3為3.03m×6.495m,重約13.73t;預制塊A4為3.03m×6.495m,重約13.48t。站臺板總面積2 980m2,設備區站臺板總面積831m2,可裝配面積約86.1m2,裝配率約10.4%;公共區站臺板總面積為2 149m2,可裝配面積 1 338.3m2, 裝配率約62.3%。裝配式站臺板區域如圖4所示。

圖3 站臺板預制節段尺寸(方案1)

圖4 裝配式站臺板區域(方案1)
如果車站位于繁華的城市中心區,明挖順作法受限,采用暗挖施工時,車站內施工空間有限,且不能采用大型吊裝機械,因此,方案1的站臺板拆分并不適用。本節考慮有限施工空間和吊裝能力,提出了第2種站臺板拆分方案,站臺板有效寬度范圍內橫向拆分如圖5所示。橫向拆分為4塊,共3種規格,綜合現場機械吊運能力及安裝要求,各預制塊的詳細尺寸及吊點設置如圖6所示。其中,預制塊A為0.99m×2.75m, 重約1.36t;預制塊B1為0.99m×2.55m,重約1.26t;預制塊B2為0.99m×3.2m,重約1.58t。設備區站臺板可裝配面積423.3m2,裝配率約50.9%;公共區站臺板可裝配面積1 811.7m2,裝配率約84.3%。裝配式站臺板區域如圖7所示。

圖5 站臺板拆分示意(方案2)

圖6 各預制塊構造(方案2)

圖7 裝配式站臺板區域(方案2)
合理可靠的連接是裝配式建筑的關鍵,是確保結構整體受力的前提。現階段,建筑結構領域裝配式樓板的連接方式主要有兩種:①濕連接[9],通過在連接處預留一定范圍的混凝土后澆帶進行連接;②干連接[10],通過設置預埋的機械連接件進行連接。
對于適用于車站明挖順作法的方案1,站臺板拆分少,現場連接接頭少,僅包括預制塊間的接縫和與底板間的接縫。預制塊間的連接,采用企口砂漿擠密等連接方式;與底板間的連接,則采用預留杯形基礎后灌漿的連接方式,其構造形式如圖8所示。其中,杯底厚度應≥150mm,杯壁厚150~200mm。杯口基礎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將芯模取出,并將杯口內側表面混凝土鑿毛。柱插入杯口的深度h1不應小于柱截面高度的1.0~1.2倍,且柱插入杯口部分的表面應盡量鑿毛。柱與杯口之間的空隙,應用細石混凝土充填密實,其強度達到基礎設計強度等級的70%以上時,方能進行上部吊裝。

圖8 杯形基礎連接示意
對于適用于車站暗挖法的方案2,由于受施工空間和吊裝能力的限制,站臺板拆分較細,連接接頭較多,主要可歸為兩大類:①板與板之間的連接,包括預制塊A和預制塊B1,B2的連接;②板與墻、梁的連接。
對于板間的連接,采用企口式后澆帶的連接方式[11],具體的構造措施如圖9所示。預制塊A和B擱置在主體結構底縱梁上,底縱梁表面鑿毛處理,且鑿毛凹凸深度≥6mm;預制塊端部預留凹形企口,企口深度約30mm,且端面鑿毛處理,其鑿毛凹凸深度≥4mm;后澆帶總長度為840mm;后澆帶內兩預制板鋼筋的搭接長度取10d(鋼筋直徑)。當后澆帶遇到主體結構中柱時,連接構造如圖9b所示。預制站臺板直接擱置在底縱梁上,板內鋼筋在中柱粗糙面處直接截斷,板端與柱間的縫隙約20mm,采用C40 CGM灌漿料封堵。

圖9 站臺板間連接接頭構造
對于板與墻、梁的連接,則借鑒建筑結構中預制梁與柱牛腿的連接方式[12]。預制站臺板與現澆側墻的連接構造如圖10a所示,在側墻內預埋22螺紋鋼筋,同時在預制站臺板的相應位置預留直徑為40mm的孔洞,施工時,直接將預制站臺板穿過預埋鋼筋,并采用高強灌漿料對孔洞進行填充。預制站臺板與梁的連接如圖10b所示,在現澆梁內沿寬度方向預埋2排22螺紋鋼筋,預制站臺板內的預留孔洞直接穿過螺紋鋼筋。為避免兩預制塊在安裝時發生碰撞擠壓,中間預留10mm縫隙,并采用柔性材料填充。同樣,縱向預制站臺板之間也留10mm空隙,防止現場拼裝時預制板間擠壓碰撞。

圖10 站臺板與墻和梁連接接頭構造
為確保預制站臺板的正常使用,對公共區和設備區預制站臺板的撓度和裂縫寬度進行了驗算。根據預制站臺板連接接頭構造形式,偏于安全地認為板的邊界條件為兩端簡支,且以跨度最大的預制塊B2作為驗算依據。不同厚度站臺板的撓度和裂縫寬度如表1所示。

表1 預制站臺板撓度與裂縫寬度 mm
根據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要求[13],裂縫寬度不應超過0.3mm,撓度不應超過l/350(l為跨度)。預制塊B2的跨度為3 200mm,即允許撓度值約為9.1mm。對比表1可知,當公共區板厚取≥180mm,設備區板厚取200mm時能滿足正常使用的裂縫寬度和撓度要求。另外,為了進一步減少預制站臺板的模具,公共區和設備區的預制站臺板厚度均取200mm,可使模具從12種規格減少至8種。
合理的施工方案是保障裝配式正常使用的前提。對于適用于車站明挖順作法的方案1,受施工場地和吊裝能力的限制小,其施工方案較簡單,當車站主體底板及框架柱施工完成后,直接利用龍門式起重機將預制站臺板吊裝就位,插入底板上預留的杯口內即可完成安裝。
對于適用于車站暗挖法的方案2,所有施工作業在車站內的封閉空間進行,運輸及吊裝空間有限。為達到施工要求和目的,綜合設計方案和施工環境,最終確定如下施工流程。
1)主體結構施工的同時,工廠開始站臺板預制。
2)預制站臺板塊運輸至施工現場。
3)利用起重機將各預制塊從車站預留吊裝孔吊裝至車站內部。
4)在站內利用改裝叉車將各預制塊運輸就位。
5)以每20m為一段,先進行跨中站臺板預制塊B1和B2安裝,再進行左右側站臺板預制塊A安裝,最后進行后澆帶施工。
由于站內運輸受到空間的限制,現有的設備并不能實現構件的運輸和吊裝。為方便進行站內運輸、吊裝,根據各預制塊的質量和尺寸,本研究選取5t叉車進行改裝,主要包括:①為實現吊裝功能,在原來的叉車上增加吊臂;②為減少空氣污染,對動力系統進行改裝,將原來的燃油動力改為電動力。
相比于現澆方案,裝配式方案可明顯減少施工現場工人數,節約人工成本;施工工序更簡潔,施工效率高,施工質量易控制;施工文明程度高,現場整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裝配式站臺板需專門制作模具,當建設工程量較小時,其總成本相比于現澆方案并無優勢,但當大范圍使用裝配式站臺板時,構件拆分標準化,模具可反復使用,裝配式方案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
本文以北京地鐵19號線一期工程新發地站為對象,探討了裝配式技術運用于站臺板的可行性,提出了兩種適用于不同車站施工方法的站臺板裝配式方案,重點分析了兩種裝配式方案的拆分設計、連接方法及施工方案,初步得到以下結論與建議。
1)為減少模板數量,使預制構件標準化,建議選取開洞較少的設備區和公共區的站臺板作為預制對象。
2)對于采用明挖法施工的車站,由于受施工空間和吊裝能力的限制小,可將站臺板和側墻視為整體,分成左右對稱的2段。通過在底板預留杯口,實現站臺板的快速拼裝。
3)對于采用暗挖法施工的車站,將站臺板沿橫向拆分成4段,其尺寸和質量均可滿足站內封閉空間的施工要求,且站臺板的裝配率約75%。企口式后澆帶和插筋灌漿的連接形式,施工簡便,受力合理,能使裝配式站臺板連成整體。
4)與現澆方案相比,裝配式站臺板方案能明顯減少施工人數,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同時也能提高現場施工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