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茹
(四川省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0015)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9年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占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占12.6%。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之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持續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

由上圖可以看出中國老年人數量在持續增加,中國即將邁入老齡化社會,所以公共圖書館的讀者也面臨著老年讀者的比重增大,關于老年人的生活便利幸福也得到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
同時這幾年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大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治理和服務效能,公共圖書館也積極的做出來改革發展,積極推進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廣大讀者,但因為這些新技術都更多的依賴于計算機等現代技術和各種新系統與機器的操作,對于大部分未能很好的接受過這些技術教育的老年讀者卻會產生很多使用上的困難,讓很多老年讀者是使用圖書館資源上受到了阻礙。所以公共圖書館為了更好的服務讀者,需要針對老年讀者的特點,在積極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持續推動充分兼顧老年讀者需要的智慧社會建設,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切實解決老年讀者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
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圖書館藏書量劇增,所以為了讀者能快速查找書,每個圖書館都有一套查詢系統,但基于電腦計算機的查詢系統,卻因為文化水平的限制,對于老年讀者來說卻是一個難題,首先一部分老年讀者對拼音打字不熟練,讓讀者沒法快速搜索自己的書;對于查詢流程老年讀者操作不熟練,容易增加找書的負擔,使讀者的體驗感變差;還有老年讀者多行動不便,視力和體力減弱的原因,讓讀者在進圖書館和找書上都會有更多的阻礙,但圖書館應卻缺乏相關設施和相關的專業服務老年讀者的人員。
雖然現在每個公共圖書館都有自己的電子資源的建設,有很多網上資源開放,但老年讀者在圖書館獲取信息的途徑還是單一的,一般還是以紙質的書籍和報紙為主,僅有僅少數老年讀者是通過使用電腦、報刊閱讀觸摸屏、手機等電子設備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并且數據顯示,雖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采用網絡形式獲取信息,但因老年人所受的文化程度、習慣、年齡、專業技術培訓等因素影響,老年網民利用互聯網主要是語音聊天、觀看影音視頻等娛樂類信息,要獲取更廣泛、更深層次的信息對于老年網民來說很困難,所以老年讀者在家沒法很好的使用圖書館網上資源,網上電子資源就沒有很好的能去服務到老年讀者,特別有些藏書只有電子版的時候,老年讀者就不能去很好的使用圖書館電子資源。
老年讀者因為已經退休在家,很多無法及時從原來忙碌的工作的節奏變為清閑的節奏中適應,也停止了學習進步,就會很容易產生一些消極情緒,覺得不再被社會需要或覺得自己成為負擔,所以在情緒上更為脆弱敏感,容易激動。并且因為老年讀者行動不便,操作緩慢,記憶力差,所以對于學習查書系統和借閱機器會進程緩慢,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如果工作人員因為耐心不足,而表現出不耐煩,或態度不佳,很容易傷害到老年讀者的敏感心靈,使他們產生排斥和加重畏難情緒,所以圖書館工作人員在老年讀者服務上難度也會增大。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從官網上各圖書館的閱讀室設置分布圖上可以看出,中國內地的31省級行政區圖書館中,只有內蒙古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和吉林省圖書館這三個圖書館才設有專門的老年閱讀區,只占了總數的9.6%。而這31家圖書館卻基本上都設有青少年的閱讀專區,這幾年各大圖書館對于青少年的服務越來越重視,不僅開設專區閱讀,同時有很多關于青少年的線上和線下活動,很好的滿足了青少年這部分讀者的各種閱讀需求。但對于老年讀者的閱讀需求,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沒有精準針對老年讀者服務。同時在書籍的采購上,也沒有專門的數據分析,去采購一些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一些書籍,如怎樣使用電腦和手機這類的科普書籍,在現在的大環境下,百度可以解決一切,一些簡單的科普書籍感覺不再是大眾需要的書籍,大家都可以通過網上搜索快速的查找,但對于對現代科技產物不那么熟練的老年讀者來說,這些基礎科普書籍卻是他們多需要的。
所以公共圖書館應該更好的從老年讀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上好好的分析相關的問題,并且有針對性的人性化服務老年讀者,幫助老年讀者在圖書館更好的使用資源,充實自己。并且應該更多的開展一些針對老年讀者的活動和講座,讓老年讀者不僅在圖書館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感受到快樂,讓老年讀者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下更好的度過自己的老年退休生活,中國老齡化不可避免,公共圖書館應該更好的擔負起自己的服務使命,利用豐富的館藏,讓這些老年讀者老有所學,繼續積極有意義的迎接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