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森
“有時間掙錢,沒時間花錢”,是上班族的一句自嘲,卻也反映了辛酸的現實。
對很多人來說,每天下班后“主動”加班已成常態。當一群人掙扎于“996”時,另一群人已經被迫開始了“007”。
長期保持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可能導致多種系統功能下降,繼而引發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統性疾病……甚至是猝死。
年前年后,“打工人”們的壓力愈發明顯。而超長時間工作,就像一枚“不定時炸彈”,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某知名職場社交平臺發布的《2017年度職場熱搜話題大盤點》顯示,將近40%的職場人每周要加班3~4次,55%的受訪者表示每周加班2~3小時,更有25%的職場人表示每天都要加班。
按照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
2010年芬蘭、英國的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成果:每天加班超過3小時,將導致憂郁、焦慮或失眠,罹患心臟病的幾率更高出60%。
長時間的勞作,并不意味著高的工作效率。但長時間的工作,卻真實地增加著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
1.心腦血管疾病
長時間工作、鍛煉不足是導致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熬夜、睡眠質量下降等會進一步加大中風和冠心病風險。
2.肝臟受損
晚上11點~凌晨1點是肝臟的排毒時間,需在熟睡中進行。如果長期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肝臟功能就會受損,變得面色發黃、氣色差。
3.體重增長
每晚睡眠不足5個小時的人,體重超重的幾率比每晚睡夠7個小時的人高32%。因為睡得少會影響人體基本代謝率,還會讓人出現懶動傾向,更難消耗身體熱量。
4.懷孕困難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每周工作21~40個小時的女性相比,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個小時的女性所需要的懷孕時間要長20%。
睡眠少不只影響女性,它導致的內分泌失調可造成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生成數量減少,女性排卵期不正常,進而使懷孕的機會大大減小。
5.心理壓抑
超長工作造成的“心理包袱”還會給家人帶來影響:沒空陪孩子、夫妻交流少、父母沒空管等,甚至導致家庭矛盾。
超長工作并非我國獨有,面對這一現狀,很多國家都在反思如何縮短員工工作時長。在日本大阪,一些大公司采取“強制關燈”的措施提醒員工到點下班。只要一到下班時間,辦公室供電就會被切斷,人們無法繼續工作,只能回家。
加拿大一些地方規定,在保證每天8小時或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的前提下,員工可自己確定上班時間。這不僅幫員工平衡了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也幫助許多工作地點離家較遠的員工避開了上下班高峰,節省了時間。
縮減工作時長是解決過勞問題的方法之一,這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