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鏡頭,鏡頭幫助我們看向更遠的風景、更幽深的地方,鏡頭也幫助我們留住時光。
可以說,鏡頭無處不在,在監控、醫 關應用行業的效率。療、隨處可見的電子產品上都有廣泛的應用,高清鏡頭需要復雜的鏡頭組合才能達到效果,越是高清的可變焦的鏡頭就越貴。
如果有一種鏡頭只需一層就能看清萬物,即便高超的攝像需求,最多只需兩層鏡頭的疊加,并且這種鏡頭更輕薄、更簡單也更便宜,豈不是將迎來鏡頭行業的變革?
設想一下,這種平面超透鏡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手機能夠拍攝更清晰照片和視頻;應用于監控設備,能提高監控功能,進一步保證安全;應用于太空探索,探測器可以拍攝更清晰的圖像;應用于醫療設備可以把病灶拍攝的更清楚,有利于醫生診斷疾病……

這種設想由來已久,畢竟光學鏡頭應用“ 窘境” 客觀存在— — 光學鏡頭因為成本高、體積大、重量沉、片數多,多少限制相關應用行業的效率。
關于平面超透鏡的研究從十年前就開始了,從2011年起,美國引領平面超透鏡學術發展并進行產業化嘗試,從相位梯度、廣義折-反射模型到全介質、高透過率的超構透鏡,再到單層平面超透鏡真的研發出來,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
期間,中美學術界齊頭并進,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教授研發可見光色差矯正超透鏡,到2020年4月,中國深圳邁塔蘭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率先實現平面超透鏡量產。
作為一種二維平面透鏡結構,平面超透鏡體積極小、重量輕、易于集成,可實現對入射光振幅、相位、偏振等參量的靈活調控,在超分辨顯微成像、全息光學、消色差透鏡等方面有重要應用。
概括來說,平面超透鏡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類、安防監控、無人機及AR/VR等領域,還可引領光學產業的變革。
邁塔蘭斯創始人郝成龍博士專門從事超透鏡、超表面、光學人工智能芯片研究, 在Science子刊、Nature旗下光學期刊等高水學術平臺,發表論文多篇。
該公司的超透鏡項目是將半導體芯片制造工藝應用于光學透鏡領域,自主設計研發平面超透鏡,并實現量產化。相比于傳統透鏡,平面超透鏡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產能高等顯著優勢,擁有劃時代意義與廣闊的市場前景。

量產超透鏡是一種通過半導體芯片工藝,大批量制造出來的具有表面微納結構調制入射光的相位而匯聚成像的平面光學器件。
比起傳統的光學鏡頭,平面超透鏡有以下優點:
相比于傳統透鏡組毫米至分米級的厚度,超透鏡厚度在百納米至微米級(頭發絲1/50);
相比于傳統透鏡,超透鏡重量忽略不計(攝影師的“長槍短炮”);
相比于傳統透鏡復雜的透鏡組系統,超透鏡可以把所有功能集中在一兩個超表面上(“電子管到大規模集成芯片”);
相比于傳統透鏡及鏡頭組,大批量生產成本為傳統透鏡的25%以下。
全球領先的第四代浸入式12英寸硅基/玻璃基光刻工藝則包含了最小微納結構尺寸是40nm,目前該工藝已成熟。而納米壓印工藝的最小微納結構尺寸是20nm,基板尺寸是8英寸,遠優于目前最成熟的技術。在超透鏡鍍膜設計及工藝方面,其獨家擁有多種微納結構的超透鏡鍍膜設計及工藝。

目前該公司的產品有FIR遠紅外超透鏡、NIR近紅外超透鏡、VIS可見光超透鏡、折-超混合系統,且已完成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相關公司的銷售和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
郝成龍團隊在去年十月獲得了2020年廣東“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大學生啟航賽企業組金獎,對于這個年輕的初創團隊來說,這個獎項是一種肯定,鼓勵他們繼續前進。
而“結合光學和半導體技術,引領傳統光學產業新發展”是郝成龍團隊的理想。
另一名團隊創始人譚鳳澤,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與資訊工程系,在今年3月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當時的技術在學術研究上已較為成熟且具有一定可行性,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是我們一直以來想做的。
邁塔蘭斯同樣想要實現自身突破。平面超透鏡若要實現產業化,最重要的是考慮它的量產性。
在邁塔蘭斯團隊看來,平面超透鏡有廣泛的應用性。工業檢測、無人機拍攝可以用到,消費電子類產品也可以用到,疫情期間商場、醫院和火車站常見的紅外測溫儀也能應用平面超透鏡。
不過作為初創公司,需要循序漸進地布局平面超透鏡的應用場景,同時也給市場時間去適應產品。團隊選擇了創業氣氛良好的深圳市設立公司,希望接觸到更多的人才和市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