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斌
新年伊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政府召開政府部門述職報告會,首次公開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市民評議結果將由第三方統計,按一定權重分值,計入參與述職活動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總成績。
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比如義務教育質量如何、看病是否方便、房價是否合理等,直接涉及群眾的現實切身利益,群眾最有發言權。各級政府和干部都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然而,如果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具體的制度安排來保障,這個衡量標準就難以落實,往往成為會議上的空話、總結里的套話、視察中的場面話。有的地方、部門的干部,作風專斷,不聽民意,亂作為、慢作為、不作為,愛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損失,群眾意見很大,但群眾這種不滿意、不贊成對這些領導干部并不會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影響。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少地方對政府或干部的考核基本由其上級定奪,群眾的意見對干部的升降獎懲并不會產生多大影響。這樣,有的干部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切的實際問題上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可能為了個人或單位部門的私利損害公共利益。
不久前,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的《關于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的通知》明確提出,增強政績考核群眾參與度,在政績考核中充分反映群眾感受、體現群眾評價。包頭市這次召開的政府部門述職報告會,就是改革政績考核方式的積極探索:市民評議結果直接關系班子和干部考核等次。比如,對評價“滿意”票數較高的部門班子,年度考核優先評為優秀等次;對評議結果較差的,年度考核直接評為較差等次,對領導班子進行調整。這一舉措,讓群眾更有力地監督政府,讓群眾對政府和干部的考核也更有實質性的話語權。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到實處,將抽象的原則轉化為切實可行并且大家都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具體措施,這種積極探索可以倒逼政府和干部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動、廣泛、充分聽取廣大市民的意見和建議,真正弄清楚市民不滿意的地方有哪些,并且積極地去改善或解決相關問題。
切實貫徹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相關的制度設計需要科學、管用。就包頭市今年的做法而言,如何選擇參會的市民代表,怎樣參與評議全過程,如何確保評議結果不折不扣地用到實際工作和干部考核中,等等,這些都需要有關方面認真思考,并根據實際開展情況不斷健全相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