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具有光榮傳統,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要倍加珍惜、繼續保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4 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內蒙古70 多年來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的歷史進程、歷史經驗、歷史啟示進行了深刻提煉,為我們守望相助、砥礪奮斗、繼續前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題,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依、中國圓夢的希望所在。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是推進內蒙古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如今的內蒙古,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到處呈現出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景象。面向未來,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來,譜寫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新篇章。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實現內蒙古各族人民利益的立身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經濟發展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更大的促進共同團結奮斗的能量。如今的內蒙古,經濟結構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到處呈現出幸福安康的局面。面向未來,要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各族人民共創美好未來、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和夢想,繪就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個離不開”,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親密關系。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內蒙古地區的少數民族與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歷經遷徙、貿易、婚嫁,造就了內蒙古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御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說到底就是要處理好漢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以及各民族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三個離不開”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做細做實促進民族團結工作的深切要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今天的內蒙古,形成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大好局面。要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各民族歷史文化教育,引導各民族人民切身感受到本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同質性,認識到中華文化包含著56個民族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各民族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發展史。既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也要增進共性、鞏固一體;既要在交往中推進交流,也要在交流中實現交融,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這是內蒙古發展進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4 億多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內蒙古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抓緊抓好抓實。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各民族親如一家的和諧關系,就是因為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適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薄弱的現實情況,建立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教學體系,在尊重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滲透到學校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感受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和諧氛圍;為了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納入干部教育的各個階段,大力選拔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隊伍;通過制定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培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召開民族團結進步經驗交流會,舉辦互觀互學現場活動,創建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平臺和載體,把民族團結工作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的各個領域,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如今的內蒙古,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深入開展,各族人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民族團結,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的和諧局面得到國內外廣泛贊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五個認同”,生動詮釋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作用。在幾千年中華文明滋養中,中國疆域內的若干民族,經過從自在到自覺的交往交流交融,發展到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內蒙古,“幾千年中華文明”已根植于各民族血脈深處,成為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內蒙古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成為鑄牢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精神動力。把促進民族團結工作做細做實,說到底,就是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局面。今天的內蒙古,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深入人心。增強“五個認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深情囑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引導各民族人民深刻認識今天960 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富饒遼闊,這是各族先民留給我們的神圣故土,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深刻認識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源;深刻認識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這句話道出了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文化根基。展開歷史長卷,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國北疆的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文化。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胡琴、舞獅、旗袍等,正是因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才造就了精彩紛呈、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源。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優勢,挖掘民族民間文化,弘揚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內蒙古創立了面向基層群眾的烏蘭牧騎,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勉勵烏蘭牧騎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這也是對內蒙古整個文化繁榮發展的期望。
“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五觀”,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說到底就是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大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殷殷囑托,是牢固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使愛國主義成為各族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深入開展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興衰存亡聯系起來,形成對偉大祖國強烈的歸屬感和忠誠感。要組織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重點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堅定不移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大力繼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黨領導各族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大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充分發揮愛國愛教宗教界人士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宗教積極作用,把廣大信教群眾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