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妮汗
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典藏和展示機構,是面向社會宣傳和展示中華文明、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之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中所言,“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內蒙古博物院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之一。多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博物院以國家文物局有關政策規定為依據,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特別是2008 年成立新院以來,內蒙古博物院對外交流的規模和層次顯著提升,交流頻率持續增加,形式日趨多樣,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對外交流和宣傳文化的重要窗口。
內蒙古博物院擁有院藏文物15 萬余件(組),其中珍貴文物5600 余件(組),國家一級文物650件(組)。依托我區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優勢,內蒙古博物院傾力打造內蒙古特色“文化名片”,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專題交流展覽,先后40 余次赴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獲得了良好的國際效應。其中,以契丹文化遺存為主要展示內容的“遼代文物精品展”,近年來成為內蒙古博物院炙手可熱的專題交流展覽,邀約不斷,熱度不減。2011 年至2012 年,《遼代文物展》赴日本九州、靜岡、大阪、東京多地巡回展出,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打卡”,創下了17 萬觀眾參觀量的佳績。2017 年,《中國·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應邀赴荷蘭德倫特省博物館展出,獲全球藝術獎(GFAA)古代藝術類提名,該獎項被譽為展覽界的奧斯卡。為紀念中蒙兩國建交70周年,2019 年,《大遼契丹——中國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赴蒙古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是中蒙兩國在文物交流展覽領域的首次合作,也是“文物外交”的一次成功實踐,展覽的成功舉辦為推動兩國文化互通互鑒、鞏固睦鄰友好、增進民間往來發揮了積極影響,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效益。
特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積淀,造就了內蒙古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優勢。內蒙古博物院立足地域特色推出的一系列歷史文化精品展,客觀再現了中華民族共融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為推動國家及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和民間互動創造了契機、作出了貢獻。
內蒙古博物院秉持“互通有無、互動互鑒”的理念,通過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開展合作研究,促進人員互訪,實現人才、信息和技術共享等多種形式,著力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
2015 年10 月12 日,內蒙古博物院與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了“第六屆中國北方及蒙古、貝加爾、西伯利亞地區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的成功舉辦為各國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學術前沿問題、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架設了平臺,對歐亞草原地區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016 年,內蒙古博物院連同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科學院等機構共同實施了中蒙合作考古項目,對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考古調查與發掘研究,為建立和完善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學研究的體系與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力推動了兩國考古資源優勢互補和文化交流與合作,該項目成功入選內蒙古自治區2016年度“草原英才”工程。
2019 年,內蒙古博物院與蒙古國游牧文化國際學院聯合開展了“草原絲綢之路考古與萬里茶道文化遺產調查”項目,通過系統的考古發掘和田野調查,在蒙古國境內發現了一系列城址、廟址和漢文遺物,實證了清代漠北蒙古地區旅蒙貿易的興盛,及其在萬里茶道商貿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萬里茶道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申遺工作也已列入我國文化工作重點,聯合調查的實施對日后三國聯合申遺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工作時提出,“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內蒙古博物院以蒙古族文物、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物、古生物化石為主要藏品特色,秉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的展覽理念,通過深入挖掘闡釋文物內涵,精心策劃并推出了“內蒙古恐龍大展”“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覽勝”等一系列交流展覽。今后內蒙古博物院將繼續致力于推出植根內蒙古地區的文化品牌交流展覽,生動講述內蒙古地區漫長的遠古生物發展和自然環境變遷史,真實再現中國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起源和歷史發展脈絡,為世界各國人民深入了解中國作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發展演變進程,多維度感受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魅力提供豐富的展覽資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文物展覽是博物館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是博物館實現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博物館對外交流卻不僅限于文物交流展覽的舉辦。今后內蒙古博物院將積極拓寬對外交流渠道和領域,將交流重點由文物展覽拓展和延伸到博物館藏品管理、展覽策劃、文物保護、人才培養、宣傳教育、觀眾服務、文化產業、數字化項目、運營模式等更多領域,豐富交流的內容和形式,提升交流的質量和層次。
內蒙古地處內陸,對外開放相對滯后,創新理念與動力不足。在鼓勵與擴大對外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內蒙古博物院將與時俱進,在對外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學習和借鑒世界先進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和前沿成果,積極創新博物館發展理念與工作思路、陳列內容與展示手段、展覽及文化產品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等,實現跨領域、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開創博物館對外交流工作新局面。
博物館是拓寬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用好博物館這個載體,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展示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