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吳語
寬哥40歲出頭,因為在疫情期間組織拼團買菜,成了我們社區里的“紅人”。
寬哥的老家在農村,以往每年總要帶著家人回去一兩次。在老家親戚的眼里,寬哥在城里混得不錯,也熱心實誠地幫人。
2020年2月份,隨著國內疫情管控升級,老家親戚的養雞場飼料運不進來,急得親戚不得不殺掉部分蛋雞??蛇@么多雞肉,自家肯定吃不完。于是,他懇求寬哥幫忙銷售,以期減少一些損失;如果實在賣不掉的話,就讓寬哥自己留著吃,反正“城里的冰箱,幾只雞總歸放得下吧”。
寬哥收到親戚快遞寄來的凍雞大包裹時,心里挺感慨: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這樣的忙,于情于理都應該幫。他通過微信積極聯系附近的居民,以極為優惠的價格推銷這批凍雞。當時,雞蛋、豬肉等食材價格高漲,這么實惠的凍雞很快就賣掉了。
當寬哥把賣雞的錢轉賬給親戚時,親戚既高興又感激。就這樣,老家的凍雞一批批地快遞過來,寬哥在社區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為方便大家拼團,寬哥建起了微信群。慢慢地,寬哥的拼團群從一個擴展到兩個、三個……拼團的東西也不限于凍雞、雞蛋了,連土豆、蓮藕、蘿卜、青菜這類家常蔬菜都有了。
到了5月,寬哥的社團買菜群已經基本穩定在日均500人左右。隨著交通管制解除,寬哥干脆和老家的親戚約好,每隔一兩天,由老家專門往蘇城這邊運送時令蔬菜、肉禽。為了保證質量,寬哥還特意約定:所有的農產品必須是本村自產自種,不得采購來歷不明的貨源;嚴格監督質量,品質差、不新鮮的一律不收。

貨源和客源都有了,可寬哥還是很頭痛,找不到暫時存放和分發的倉庫。一開始,寬哥想在附近的菜市場租個攤位,可一個月的攤位費加運輸費算下來,老家來的農產品根本沒有價格優勢,而且時間上也湊不上大家下班的時間段。
寬哥想來想去,把樓下十多平方米的車庫改成了臨時倉庫。每天晚上6點到9點是派發農產品的固定時間,這樣的話,早上從老家發出的新鮮蔬菜和雞鴨,甚至活魚、活蝦,當天就能到達居民的手中,確保了食材的衛生安全。
因為車庫的面積實在有限,寬哥并不打算擴大拼團的規模,盡管有人一再要求加群。而隨著年關臨近,各種社區拼團推廣日益火熱起來,不少平臺的推手紛紛找到寬哥,力約他加盟當團長,并開出了各種誘人的補貼條件。
但寬哥覺得人多了,需求量就大了,農產品的質量必定難以把控。吃進肚子里的東西,可馬虎不得,不能辜負了大家的信任。自己賺錢多少是小事,萬一賠上誠信就得不償失了。這樣小范圍拼團,既幫了老家親戚的忙,也方便了鄰居熟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