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1年全國兩會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令香港的政治生態和社會氛圍發生深刻而有益的變化。
由香港各界人士及團體組成的“撐全國人大決定 完善選舉制度”連線成立。各個政團、團體在香港各區擺設街站,發起線上線下簽名行動,力撐全國人大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許多香港市民紛紛表示全國人大的決定掃清了障礙,讓香港人能夠自豪地說出愛國,以愛國為光榮。同時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支持中央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本期“直通臺港澳僑”欄目刊發《愛國,始終是香港的底色》,對此進行了充分地報道。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引發各界的熱議。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學習踐行共產主義的先行者之一、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諸實施的地方,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依然堅持著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有著“模范自治區”的榮譽。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尋找歷史足跡,挖掘革命者初心,抓好黨史教育,矢志不渝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接力奮斗,成為本刊記者采寫《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黨支部》的原始動力。文章向讀者徐徐展開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的革命歷史畫卷,讓人們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自2020年9月,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來,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而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已經成為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
本期“今日視點”欄目,因應讀者的關切推出一組大型專題—《推動碳達峰與碳中和 中國如何發力》。該專題分別由《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中國決心》《光伏:綠色發展育新機》等五篇構成,從中讀者可以看出中國走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推動碳達峰與碳中和,是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堅定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的戰略定力以及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3月1日,中國第一部有關流域保護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該法將統籌協調長江上中下游,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的關系,把保護長江生態落到實處。為此,“社會”欄目刊文《長江保護法:推進宜都綠色發展》,講述了該法出臺的背景和過程,以及宜都抓住機遇推進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的故事。
本期“文化”欄目刊登的《青春力量傳承“非遺”》一文,令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這源于2020年,共青團成都市委聯合市級相關部門發起了“成都國際青少年非遺作品邀請賽”,面向全國及成都國際友城的青少年征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作品和傳統手工藝作品”。于是,人們看到眾多帶著青春印跡的蜀繡、蜀錦、瓷胎、竹編、皮影、面塑、川劇變臉等作品蓬勃面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注入新鮮的血液。更令人欣慰的是,傳統文化的種子已在無數中華青年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由此可見,無論是歷史、現在,還是未來,只要保持初心,以人民為中心,以可持續發展為命脈,世界將會變得澄明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