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隨著《長江保護法》的正式實施,長江沿線23萬漁民陸續退捕上岸。擁有近50公里長江岸線的宜都,成為湖北長江沿線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中國第一部有關流域保護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擁有9章、96條細則的河流法,將統籌協調長江上中下游,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的關系,把保護長江生態落到實處。
這一法律的出臺,緣起于2017年3月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首次提出的“關于制定長江保護法的議案”。
“長江全長6300多公里,是中國的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隨著人類活動對長江的索取,長江各流域水問題日趨嚴重,水生態面臨巨大挑戰,這就是我提出長江保護法議案的主要原因。”周洪宇說。
生態治理法制化
在國際上,“一條河一部法”已經成為近現代水事立法的重要經驗,像法國的塞納河、美國的田納西河等,都建立了流域共治的法律機制。
實際上,周洪宇從2004年就開始關注長江流域的污染問題。在正式提出議案前,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水利、生態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就開始對長江保護進行深入調研。
周洪宇代表的議案一經提出,就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2018年,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首先在湖北進行調研,隨著調研工作的深入,議案正式進入立法規劃。隨后,專家學者就長江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保護對象、保護措施等進行了系統闡述,并提交了《長江保護法(建議稿)》。2019年12月23日,《長江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該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中國已經有《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護法》《防洪法》等涉及水體和生態保護的法律,但從效果上看,為一條河流專門立法,規定特殊的體制和更嚴格的法律責任,能更好地遏制違法行為,更高效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根據保護規劃,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沿線23萬漁民陸續退捕上岸。位于長江邊的湖北省宜都市白水港村,有著240年的捕魚歷史。隨著長江生態保護的落實,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漁村的轉產陣痛
“我們從小就是跟著父母在漁船上長大的。剛剛聽到禁止捕魚的消息,肯定接受不了。”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村民劉澤奎今年60多歲,一輩子靠打漁為生。2018年,長江中華鱘保護區禁捕令發布后,劉澤奎和白水村360多名漁民一起,開啟了轉產生活,轉產的陣痛讓村民們感到彷徨和無奈。
“村里漁民大多數沒有土地,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捕魚,而且他們大部分人年齡都比較大,技能單一,謀求其他職業相對困難。”白水港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梅說出了村民們的心聲。
為此,宜都市政府在積極推進漁民退捕的同時,也制定和落實了一系列的安置和轉產政策,如幫助就業、救助困難對象以及落實養老保險。針對漁民年齡大、技能單一的問題,從2018年起,宜都首先安排了一批后勤、普工、保安、巡護員等對技術和身體條件要求不高的崗位,對部分漁民進行培訓,實現轉產轉業。宜都市紅花套鎮周家河村的漁民李士喜轉型成為長江巡護員。“開始很焦慮,擔心這么大一家人的吃喝開支問題。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捕魚還能干什么。”正當李士喜一籌莫展的時候,宜都漁政部門為他介紹了巡護員的工作,對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到宜都長江大橋之間的長江流域進行巡護,對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進行巡查勸阻。看著自己從小生活的河流越來越干凈,李士喜樂在其中。“生態環境好多了,岸邊空氣都格外新鮮了。既然把這份工作交給我,我一定把這段河管好。”
與此同時,轉產后的政府保障制度也迅速得到了落實。宜都從2004年就逐漸將漁民納入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體系,為退捕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針對完全靠捕魚為生的漁民,當地政府按照農村低保標準,給他們按月發放生活補貼;針對副業漁民,政府按照標準的80%發放了補貼;針對上交漁船、漁具的農民,政府視情況,一次性給予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資金補償。
“退捕禁捕,保護長江生態,也是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希望漁民上岸后,可以安心享受生活。”中共宜都市委書記譚建國認為,《長江保護法》對宜都是機遇也是挑戰,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同漁民要共同應對這個挑戰。
產業轉型,綠色發展
《長江保護法》聯通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長江中下游沿線十三個省、市,涉及退捕禁捕、流域污染企業轉型、長江生態多樣性調查評估、動植物系統的修復等各個方面。白水港村是《長江保護法》實施后長江流域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的白水港村不但更新了基礎設施,還設立起“漁民陳列室”“漁民驛站”等獨具特色文化場所,讓實干的漁民精神得到傳承。
然而,如何在生態優先中求發展,成了長江沿線各省市面臨的巨大挑戰。
以宜都為例,宜都工業經濟發達,其中精細化工是其支柱產業之一。近幾年,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要求,擁有近50公里長江岸線的宜都,成為了湖北長江沿線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譚建國介紹,在漁民轉產的過程中,宜都當地企業紛紛向轉產漁民伸出橄欖枝。白水港村75%的漁民在周邊的興發、東陽光、華新等國企和民營企業實現了再就業。
隨著長江沿線化工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開始,宜都進一步推動化工企業轉型,27家化工企業關停5家、轉產1家、改造升級11家、搬遷10家。“高質量發展是宜都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化工企業的轉型勢不可擋。”譚建國認為,生態保護和產業轉型不但是宜昌實現綠色發展的兩個重要抓手,也將是宜都鄉村振興關鍵點。
“管理好河流、森林、草原和沿海生態系統,可以為減排做出重要貢獻。”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項目首席戰略官王會東說,2020年中國向世界宣布了中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戰略的意志和行動目標,傳遞出中國經濟正在邁向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