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貨幣從夏商時期開始貫穿了中國的歷史,每個王朝都會鑄造自己的貨幣,象征統治權,甚至連農民起義軍都會鑄造自己的貨幣。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實力以及時代的審美傾向。各朝各代貨幣的大小、材料、鑄造工藝、版別都可以從側面體現出時代的審美情趣。在如此繁多的貨幣種類中,宋代的貨幣可以說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珍寶。
關鍵詞:錢幣;書法;宋徽宗趙佶;瘦金體
兩宋時期市民階級不斷壯大,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是錢幣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不論是鑄造工藝、材質、版別還是設計,兩宋幣文的寶文、旋讀對讀、書體、書風、字位、背字背文等設計都使其成為錢幣歷史上的一顆明珠。兩宋歷史時間長,其間經歷了18位皇帝,兩宋皇帝重文輕武,愛好風流雅致,他們對于鑄造錢幣這件事情精益求精,北宋是我國歷史上錢幣年鑄行量最多的時期,平均年鑄行量達兩百多萬貫,最高可達四五百萬貫。雖然唐朝是我國公認的鼎盛時代,可在貨幣鑄行量這一點上,兩宋時期是唐朝的十倍有余,持續一百多年的驚人鑄造量,使兩宋錢幣的總存世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宋朝錢幣的獨特性
在漫長歷史中,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為許多王朝統治者權力的象征,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實力以及時代的審美傾向。在眾多朝代之中,宋代將鑄幣這項工作做到了極致,鑄造工藝精美,版別眾多,數量巨大,書法絕妙。宋代的錢幣史在歷史長河中也絕對是一段精彩紛呈、群星閃耀的時期。
二、宋朝的時代背景
北宋時期商業繁榮,對外貿易頻繁,重要的大城市都很繁華,中小城鎮也星羅棋布。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經濟文化生活十分豐富,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文化的昌盛,北宋時期上層也大力提倡發展文化事業。宋朝立國,標榜文治,朝野成風。與此同時,上層社會和帝王也將錢幣文化藝術做到了極致,達到歷史高峰。北宋錢幣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紙等,種類繁多。年號錢加上國號錢約百種,各路書家的書體、書法、書風名目繁多,精美絕倫的宋錢幣可謂是生動地濃縮了當時的社會精神風貌。
三、宋朝錢幣
(一)宋元通寶錢
北宋初期模仿開元通寶式鑄宋元通寶國號錢,宋元通寶作為北宋開國錢幣確實不如開元通寶錢做得精美,然而在北宋上層社會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北宋的錢幣逐漸打破以前單一的形式,從鑄法、材質、設計、書體、種類、版別等多方面進行改進,北宋錢幣文化藝術高度繁榮。宋元通寶錢文字樣采用仿八分書,屬隸書。如字名所言,此種字體形制八分取隸字,二分取篆意。八分書算是隸書的前身,隸書由此慢慢簡化而來。
(二)太平通寶錢
太平通寶錢算是錢幣歷史上的一個標志,是第一種對錢形式,是第一種年號錢。太平通寶錢流通時間長、存世量大,太平通寶隸書錢文書法氣勢磅礴,渾厚淳樸,雄渾古拙,筆畫之間又帶有飄逸靈動之感。
(三)淳化元寶三體錢的獨特
宋代揚文抑武的基調是從開國皇帝宋太祖開始的,宋朝皇帝經常任性地更改年號,每次改元就成了鑄造新年號錢的理由,富有藝術氣質的宋朝皇帝們似乎將錢幣鑄造當作了表現自身藝術成就的一種方式。有宋太宗趙光義為開端,后世子孫就更有底氣了。太宗于北宋淳化元年鑄造了獨有特色的淳化元寶(圖1-1),其獨特之處在于既是皇帝初次親筆御書錢文,也是草書初次入錢文,更是開啟了宋代相當有特色的對文錢幣。至此之后,以“年號元寶為文”的年號錢成為歷朝貨幣的主流。據史料記載,淳化元寶為宋太宗親筆御書同文的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字樣,太宗一生酷愛書法,不但令人四處搜集名家墨寶,自己更是練就了一手好字,錢幣上的字文筆法流暢飄逸,俊秀靈動、氣勢灑脫。北宋初年的文學家王禹偁曾寫過一首詠泉詩:“謫官無俸突無煙,唯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御書錢。”直白了當地表達了對御書錢的喜愛、推崇和稱贊,其中有一句專門表達了他對宋太宗淳化元寶錢文書法的贊賞—“盡返鵲回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古代貨幣上的錢文根據具體需求有幣值、產地、國號、年號等。伴隨著貨幣的流通,海內外的使用者都會對錢幣質量有所評價,所以歷朝歷代的錢文不乏書法大家的扛鼎之作。皇帝親書錢文不僅寄寓了國運順昌的心愿,也表現出皇帝本人的藝術修為。淳化元寶一書三體錢既是年號錢的鼻祖,也讓錢幣文化的歷史上出現了對錢。宋代自淳化御書三體錢以來,便出現了無錢不成對的現象。對錢是指同文的三枚或兩枚錢幣在形制方面,如穿孔大小、輪廓闊狹、錢體厚薄及銅質優劣等,都是完全一樣的。在文字方面,錢文的內容、位置、大小也都一樣,僅有書體不同。對文錢給人以和諧、整齊的獨特審美感受,楷書端莊大氣,行書流暢靈動,草書豪放飄逸。
值得一提的是,淳化元寶錢中,背面有蓮花寶座的觀音像極其精美,在錢幣歷史上極為罕見(圖1-2),加之太宗御書的“淳化元寶”四字,更使淳化元寶錢不論是在歷史研究價值上還是在收藏價值上都價值連城。淳化元寶中,有一批極為特殊,是宋太宗趙光義親筆御書,并且另起一爐鑄造的,如此重視是為了虔心誠意地鑄造五臺山佛寺的金質布施供養錢。淳化元寶佛像金錢面文為行書,穿孔背面刻有兩尊浮雕佛像,左邊站立的是善財童子,右邊結跏趺坐的是觀音菩薩,輔以蓮花寶座和祥云依托。淳化元寶佛像金錢造型精巧別致,制作精良,可以說是我國貨幣史上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其不僅是精美的御書錢,還為宋代的佛教文化研究事業提供了新的參考資料和思維模式,正面反映了北宋統治者們對佛教文化的尊敬、喜愛與推崇。淳化元寶也有隸體一種,因“淳”字縮其水旁,稱“縮水淳化”。宋太宗首創將楷、行、草三體皆置于錢幣之上。諸體兼備的宋代錢幣,精巧可人,兼具藝術性和極高的收藏價值,其在古玩市場中非常受泉友們的歡迎。
(四)至道元寶
太宗延續淳化元寶的特色鑄造了至道元寶(圖 2-1),同樣是楷書、行書、草書皆有的三體錢,字體由太宗趙光義親筆御書,同樣精美絕倫。
(五)宋代錢幣鑄造的最高峰崇寧通寶

北宋時期盛行鑄造年號錢,加之從太宗開始的對風花雪月文學藝術的愛好流傳下來,宋代的皇帝們在文學藝術上都頗有造詣,其中當屬徽宗最有名氣。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第八位皇帝,世人多評價他是“性甚機巧,優于技藝”。除了在書法、繪畫方面天資聰穎,宋徽宗更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鑄幣能手,在位二十五年間,鑄造發行了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等六種年號錢以及“圣宋”—國號錢,使宋徽宗錢幣成為宋代最有名、最有特點的一類錢幣。其中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的錢文是徽宗御筆親書的瘦金體。最令人叫絕的當屬折十型瘦金書體的崇寧通寶(圖2-2),青銅精制,文字骨骼清秀,令人愛不釋手。徽宗改元崇寧,鑄造崇寧元寶和崇寧重寶錢幣。崇寧錢制作精美絕倫,運筆挺勁犀利,輕落重收,筋搖骨轉,俊逸挺拔,揮灑自如,不拘一格,剛健有力,有“鐵畫銀鉤”之稱。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與王莽并稱“錢法二圣”。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鑄幣史上有四個高峰時期,宋代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幣材、鑄造工藝、錢文、版別到合金配比等方面均達到了巔峰,崇寧通寶就是此時最具有代表性的錢幣種類。錢文旋讀,為徽宗親書,所以又被稱為御書錢。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畫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體現。錢文為徽宗親書的瘦金體,所以后人寫詩贊美曰:“風流天子書崇觀,鐵線銀鉤字字端。”崇寧通寶錢有楷書、隸書、篆書三種書體,皆為旋讀。崇寧通寶錢鑄量很少,今天不多見。崇寧通寶錢文古樸方正,嚴謹莊重,為隸書書寫、對讀,折十型制。到了宋徽宗時期,對錢的鑄造工藝、板式制作已經相當成熟,宋徽宗這個時期鑄造的對錢可謂是集前人之所長又揚自身之精魄。在這之中重和錢幣、政和錢幣、宣和錢幣都有多種對錢相匹配,制造精美、書法絕妙。
中華民族自古講究好事成雙,對稱美則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審美理念,也是漢民族一種傳統的哲理思想。對錢的出現,正是對傳統審美理念、思想觀念的追求和延伸。兩宋時期大力推廣和發揚這種審美理念,因上層社會大力推崇藝術文化,當時有崇尚文雅的社會風氣,且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工藝技術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這些文化和技術條件促進了兩宋對錢的流行,也使中國古代金屬鑄幣的藝術性達到了巔峰。崇寧通寶錢存世量極為稀少。就目前所能見到的已經出土的錢幣來看,泉家評為:“范各一體,體各一態,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孫織錦,文采斑斕。”無論是錢文書法的精良考究,還是鑄造的形制規整,皆為錢幣歷史中的上乘之物,稱其為藝術品是名副其實的。所以在后世,泉友們普遍將“古泉三絕”定為漢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個朝代所鑄造的錢幣。北宋錢文書法在歷史長河之中如此閃耀的主要原因還是其突破了傳統錢文鑄幣的固有化格式,給世人呈現了一種抒情達意、繁麗豐富的新面貌,同時期在文化領域同樣精彩紛呈的宋詞,兩種社會性強并且大眾化的藝術表達形式交相呼應、相輔相成,使宋朝有著濃厚的藝術氛圍,這種社會條件和環境所產生的特有的文化氛圍,能夠反過來映照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景象。
四、錢幣文化的影響
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對錢幣文化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明白為何我國古錢幣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底蘊深厚。但錢幣文化藝術的發展,不是對前代錢幣文化藝術的單純模仿,而是適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需要,表達新思想、新觀念、新情趣、新需求和新格調,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能使錢幣文化得到弘揚、繼承與創新。同時,任何一個民族、一個朝代的錢幣文化都有一定張力和吸引力,在發展過程中,能將自己的精髓、思想加以傳播、輸出。現如今,我們依然深受錢幣文化的審美影響,在創作中不斷地求實求新,在方圓規矩中不斷掙扎追求。當代的書法創作已受到各國文化思想的沖擊,但是盲目地逃脫跳躍會丟了我們文化的魂,會將我們的文化弄得面目全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國家發展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潘雨薇
1997年6月生,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畫藝術。
參考文獻
[1]閻福善.北宋銅錢[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徐長春.中國古銅幣形式意蘊與平面設計表達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2.
[3]劉澤.中國古錢幣書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4]湯可可.中國錢幣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