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逐漸走向科技、信息、工業等相互融合的局面,因此,我國少數民族題材漆畫的創作在這場社會轉型之中得到了迅速發展。我國的漆畫藝術近年來一直在進步,漆畫創作題材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具有明顯的藝術特點,在漆畫創作史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迄今為止,國內有關少數民族題材的漆畫作品不多。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要求創新,民族文化顯然也要緊跟潮流,實現創作的創新和傳承。本文首先概括了少數民族題材漆畫的發展歷程,其次分析了其在創作中展現的特色,最后探討了漆畫創作的意義以及啟發。
關鍵詞:少數民族;漆畫;題材;藝術特點
漆畫的發展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多年。自1984年起,漆畫作為一門獨立的畫種從漆工藝中分離出來。我國當代的漆畫史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再到80年代,完成了從出現到成形再到強大的過程。從整個過程來看,我國當代漆畫目前還在發展的初期,無論是在材料運用上,還是在藝術語言、文化特征等其他方面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仍沒有形成具體的形式。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式多樣的繪畫題材為漆畫藝術創作帶來了豐富的素材,少數民族題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少數民族也是漆畫藝術中經常表達的內容,具有所處時代的特征。因此,很有必要對少數民族題材漆畫的創作展開研究和探討。
一、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的發展歷程
以少數民族為題材進行的創作最早在20世紀的40年代出現,在當時戰略向西部轉移的背景下,眾多懷揣民族使命感和家國情懷的畫家也跟隨到達了西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一系列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百姓的審美角度去描繪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當地的自然風光,帶來了一幅又一幅兼具生活和詩意的民族風情畫。在“文革”時期,美術創作標準大都一樣,即“紅、光、亮”和“高、全、大”。但少數民族題材的漆畫創作僥幸避免了政治化,慢慢表現出這一題材特有的價值。“文革”結束后,從事美術創作的人們思想逐漸開放,原先的藝術本質逐漸恢復。隨著“文化大革命”時期統一藝術模式思想的慢慢淡化,對現實的“人”的研究漸有涉及,加上越來越多的畫和一些作品的展覽,原先的大美術模式逐漸轉變為新時期美術模式,由原先缺乏人情的嚴肅單一轉變為通俗的、一般的、觀念化的“人性”意識[1]。
二、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的特色
(一)裝飾繪畫語言的運用
首先是裝飾化色彩的運用。以少數民族為題材進行的漆畫創作,在色彩配置和運用上別出新意:創作中對于色彩的對比和象征等擁有豐富的應用經驗,特別是在少數民族人物漆畫的用色上頗有心得,可以進行全面的指導。我國少數民族的服裝款式豐富,色彩層次多樣,且在色性、色度等要素的運用上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形成了與傳統創作不一樣的色彩風格。服飾的顏色雖多但不顯多余,不同顏色之間和諧組合,形成了別樣的美感。其次是意象化造型。就常識而言,漆畫是視覺上的藝術,在以往傳統的繪畫中,不同造型展現出的藝術特點各不相同,都有自身專有的藝術語言,但難免會帶有一些裝飾意味。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方藝術觀念的引入,我國現代藝術從事者不斷借鑒西方造型藝術的優點。久而久之,現代畫家的漆畫作品不僅保留了原先的裝飾特點,還容納了西方藝術的寫實素描方法,形成了現代抽象藝術。因此,漆畫創作描繪的畫面更加具有時代感,且裝飾意味也不再明顯[2]。
(二)特色材料技法表達
首先體現為漆畫材料與畫面效果的高度契合。漆畫創作所用到的裝飾材料多種多樣,給漆畫家帶來了許多選擇。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的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眾被少數民族自信美麗的打扮打動,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品位,進而形成了少數民族繽紛絢麗的裝飾品以及別致獨特的服飾。其次是漆畫技法在創作中的應用,高超的技法加上充分發揮的材料優勢,最終呈現的作品精妙絕倫。在20世紀80年代,少數民族漆畫創作往往會以體現民族特色的個人肖像、民俗風情等為題材,側重少數民族的服裝以及裝飾物,通過研究少數民族人物的動作以及打扮,將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民族特征表現出來。例如喬十光的《邊寨篝火》,通過螺鈿和蛋殼的結合很好地表現了愛尼姑娘所穿服飾和裝飾品的特點。
(三)特有意境格局的體現
其一是工藝性和繪畫性的充分融合。一幅成功的漆畫作品需要把工藝性與繪畫性有機融合,不但要追求工藝上的質量,還要包含繪畫性。我國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兼有工藝和繪畫兩方面:成功的漆畫作品需要將最終呈現的畫面效果與包含的文化內涵充分結合,要兼顧材料的含蓄內斂以及畫面的視覺效果。其二是漆趣與畫味的統一。“漆趣”最重要的是對漆語言的把控,這需要對漆的技法和所用的材料有足夠的認識。“畫味”以專有的藝術審美為指導,其核心和精髓是創作畫面的藝術效果以及精神內涵。比如喬十光的《牧童》,描繪了兩個藏族牧童,一男一女。其呈現出的效果相比傳統漆藝技法有了很大提升。這幅作品顯然在工藝性與繪畫性上達到了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漆畫家的精湛技藝和繪畫功底[3]。
三、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的價值探討
(一)對中國美術史的建構
主要體現在民族想象視角方面,在以往的宮廷工筆畫中,經常涉及的敘事內容為皇室貴族以及元、明、清的文人雅士等。對于西部,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內容則一直鮮有涉及。自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出現至今,漆畫家創作的題材變為少數民族充實多樣的生活及其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一種方法,是來自“他者”的提及。換一個角度說,就是站在“我”的立場和態度去回憶“他鄉”。在這種提及方式中,原先的文化認同由文化想象代替,這種少數民族題材繪畫作品大多集中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另一種方法,是深情灌入式的“去他者化”提及方式。21世紀,隨著電影、記錄片、音樂等不同領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空前關注,藝術家們開始以“去他者化”的角度來挖掘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的潛在市場。他們不斷地回溯少數民族文化的源頭以及被現代化改變原貌的地區傳統文化[4]。
(二)繪畫創作中所展示的人文訴求
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中所展示的人文訴求主要是指人類精神世界的重建。這其中包括對現代文明的懷疑: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飛快的速度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之中,伴隨著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變革,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了“打工熱”等極具標志性的時代符號。有一些藝術家把這種物質生活加以集中和放大,由此完成的畫面無論是形式結構還是情感表達,都充斥著安逸的氣氛和頹廢的情緒。比如賴盛予、楊曉鋼的作品《失落的天堂》,充滿人與人之間的猜忌與算計。但主要還是對人性積極面的探索: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對現代化發展的世界的態度一直是以傳播少數民族溫暖、樸素的品格為主;以少數民族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來促進人們之間的認可和信任;以超脫世俗的思想去贊揚人類道德的價值與尊嚴,彰顯人性的光芒,捍衛人類的生命和精神價值[5]。
(三)繪畫創作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其一,對民族精神史詩般的體現。從20世紀40年代我國進行抗日戰爭以來,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就依托于革命、社會文化改造等特殊歷史背景。因此,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極具時代性,是為民族解放發聲的時代藝術。就如徐匡的作品《珠穆朗瑪》、徐建新的作品《藏族老人》以及其加達瓦的作品《沉思》,作品中呈現的藏人目光炯炯有神,前額敦厚有力,極其生動地表現了具有民族氣概的精神力量。其二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體現。馬克思歷史唯物觀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由我國56個民族一起創造的。這些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立了長期溝通,相互學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最終發展成了今天56個民族團結友愛的和諧局面。漆畫家在進行創作時,以少數民族地區的山川風貌以及樸素民情等為題材,從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新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展現出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情風貌,表現了我國的多元一體格局。
四、結語
少數民族題材漆畫創作在我國美術史上具有極其突出的優勢,依據這一題材進行的漆畫創作具有引人注目的裝飾特點,再加上這一畫種專有的材料技法和獨特的風格,可以盡可能地展現漆畫的魅力,最終呈現的作品很好地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推進了我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除此之外,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漆畫創作可以為我國其他題材的繪畫創作提供很好的參考,對其在創作中所展現的特點—對裝飾繪畫語言的運用、特色材料技法表達、特有意境格局的體現等進行總結,勢必對今后相關的創作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基金項目
2017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文化形象定位與符號表達研究”(17FSH011)
劉斌慧
1979年3月生,男,湖南衡陽人,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漆藝。
參考文獻
[1]徐亞男.改革開放四十年藏族題材繪畫創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0.
[2]邢唯.“白馬”題材漆畫創作研究[J].藝術品鑒,2020(08):131-132,338.
[3]李敏,楊國林.中國南北方漆畫的差異探析—以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為例[J].美與時代,2020(01):112-113.
[4]曹鍇,王銳.中國漆畫人物創作表現研究—以西南少數民族為例[J].美與時代,2020(01):39-40.
[5]黃星星.20世紀80年代少數民族題材人物漆畫創作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