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卿 楊紹志



摘? ?要: 自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招生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和要求,引起各大研究生招生單位的重視。面對全日制研究生與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軌招生的改革,如何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怎樣對生源結構進行優化,對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研究生招生? ?招生并軌模式? ?非全日制學位
一、并軌新形勢下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總體現狀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界定。
2016年9月,教育部對兩類碩士研究生并軌招生工作下發教學〔2016〕9號文件,明確關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對兩類研究生給予明確的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國家研究生招生規定,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或者國家承認的其他入學方式,被具有實施研究生教育資格的高等學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錄取,在基本修業年限或者學校規定的修業年限(一般應適當延長基本修業年限)內,在從事其他職業或者社會實踐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和靈活時間安排進行非脫產學習的研究生”。
通過表格內容對比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學習方式、適合人群等方面有所差異,其他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證書上會標明“非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可以獲得“雙證”,增強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
(二)新政策下研究生報考總人數及非全日制人數呈上升趨勢。
全日制研究生與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軌改革之后,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的數據,2017年、2018年、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持續上,2020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341萬人。這一數字比2019年度考研報名人數增長了50余萬人,增幅超過17%,再創歷史新高[1]。
根據部分省份及高校研究生報考數據分析可知,受非全日制改革等因素影響,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往屆生讀研比例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在職求學行列。據統計,2017年江西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人數占比達到10.7%,黑龍江省占比達到9.4%。2018年新增報考北京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考生中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約占13.5%。(數據來源于中國教育在線)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困境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結構多元。
研究生招生考試并軌改革,報考生源數量擴充和類別增加,招生單位面臨壓力,給在職人員的升學帶來不利影響。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報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應屆考生131萬人,比2017年增加18萬人,往屆考生107萬人,比2017年增加19萬人。越來越多的往屆考生希望改變學校背景出身,提高就業競爭力是考研的主要動機。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統一錄取標準,使大量的在職考生不能進入研究生復試范圍,失去入學再次進修的機會。因此,研究省招生結構多元發展是提高人才選拔質量的重要內容和前提。
(二)專業設置及名額分配有失科學性。
在爭創“雙一流”大背景下,招生單位在制定招生目錄時,側重全日制研究生,忽視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甚至削減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計劃。此外,在招生錄取過程中,大量分數較低、排名靠后的全日制應屆生為實現讀研夢想,調劑到非全日制專業碩士。此種現象違背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應用型、實踐型的功能定位,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2](81-86)。
受就業大環境影響,非全日制研究生名額分配多集中在熱門專業,導致不同的培養單位專業設置近似形同,與學校專業優勢脫節,造成人才不能服務于地方經濟。
(三)招生出現缺額,專業分布不均。
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合并考試錄取,整體招生形勢相比往年變化較大。統一的分數線,不同的學費收費標準等因素直接造成大面積研究生招生單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出現缺額。錄取生源專業分布不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專業招生計劃超額完成,工程類碩士招生出現較大空缺。
三、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情況
我校是一所以工、醫為主的省屬重點骨干大學、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情況在同類院校中具有代表性,呈現以下特點: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報錄比較低。
自招生并軌改革政策實施,我校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情況呈顯著上升趨勢,具體數據見表3。但該類型研究生一志愿上線率較低,基本通過調劑完成,且有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占比極少。在職往屆生大部分有本職工作,需要處理家庭、工作等內容,學習時間有限,統一的錄取標準加大了考試難度。
(二)招生人數專業分布不均。
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專業和全國其他高校同樣存在分布不均衡問題。2017年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兩個專業錄取人數和占全校非全日制總人數的25%,2018年比例達46%,2019年僅應用心理一個專業的錄取人數占非全日制總人數的25%。相反,我校優勢工程類專業招生人數大幅縮減,礦業工程、冶金工程出現連續兩年招生為0的情況。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結構存在不均衡問題,應屆生一般趨向于計算機技術、機械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而在職往屆生則集中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應用心理等報考熱門專業。
四、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建議
(一)體現教育公平,增加在職人員入學機會。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優勢在于在職人員可以兼顧工作和學習,利用業余時間提高專業能力和學識學歷。但是和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統一的分數線,相對于原來的在職人員考試難度有所增加,出現有人報名但無人上線的情況。對教育公平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絕對統一標準,應通過政策調節滿足差異人群對再教育的需求。招生單位應采取恰當措施,給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均等的入學機會。例如,面試過程中,適當增加考核考生實際應用能力的知識點,使在職人員發揮優勢,避免被淘汰[3](41-42)。
(二)專業設置合理化。
一方面,希望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發布指導信息,避免盲目擴招或縮減等問題,既為招生院校提供招生指導又為學生提供就業保障[4](98-101)。
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單位要從碩士研究生總量對本單位的學科類別、招生規模進行優化調整,實現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均衡發展[5](10-14)。根據學校定位,分析本單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特點,在設置專業、編制招生計劃時盡量體現單位學科優勢,結合就業市場導向。
(三)調動社會資源,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了一個重磅文件《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進行明確。通知明確要求,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在此政策指導下,招生院校或單位充分發揮研究生實踐基地的作用,校內導師指導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由校外導師(企業方導師)帶領實踐操作,實現雙導師的共同培養。既為應屆生提供實踐渠道及就業機會,又降低在職研究生的時間成本,學以致用,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困難,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會認可度。招生單位、企業和學生三方通力合作,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和就業的機會。
(四)設立研究生獎助政策,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對等服務。
招生單位適當分配經費,設立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獎勵力度。根據研一研二研三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制定相應的標準設立獎學金,給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提供資金支持,消除高額學費的憂慮;學校應讓非全日制研究生特別是應屆生源同樣可以申請助管、助教、助研,一方面可以為其提供少量資金幫助,另一方面體現與全日制研究生的無差別對待,盡可能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校內住宿,為其在校學習提供生活保障。
(五)加強就業指導服務。
招生單位或高校做好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可以建立畢業生就業服務群,給學生講解就業手續辦理流程、注意事項等;依托“互聯網+就業”新模式,精準推送政策、崗位和指導信息;多批次舉辦校園現場招聘活動,積極與招聘單位接洽,在學校層面,對招聘單位普及國家政策,使招聘單位明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真正的同標準、同質量。突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應用型、時間經驗豐富的特點,有效避免企業在招聘環節提出的諸如“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本科生”此類含教育形式類限制性條件,使“雙非”研究生在求職過程中受到足夠公平的對待,打通就業途徑,為學生和企業提供雙向服務。
五、結語
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軌招生模式下,要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質量,不僅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而且作為研究生招生培養單位首先應擴大招生宣傳,開闊選拔優秀生源思路。其次,充分利用自身教學、科研、研究生獎助體系等,采用導師帶學生、老生帶新生的傳、幫、帶形式吸引優質生源。再次,調動社會資源為“雙非”研究生和用人單位提供精準服務,保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權益。
參考文獻:
[1]歷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統計(1994-2020)[EB/OL].中國考研網.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77817.shtml.
[2]周文輝,曹鎮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勢、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8(1).
[3]虞翔,錢增瑾.非全日制工程碩士招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
[4]劉娜,宋卓基.從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探析招生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從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
[5]白麗新,江瑩,趙仁玲.深入領悟頂層設計,切實做好基層實踐——基于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軌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2).
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2018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基于招生并軌模式下的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控制研究,項目編號:Q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