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摘? ?要: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主要教學目的。鋼琴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和情操的熏陶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在鋼琴教學視域下,對音樂素養內涵及重要性進行了分析,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突破口,針對當前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對策。
關鍵詞: 鋼琴教學? ?音樂素養? ?美育美學
近幾年有關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學生不僅要掌握精準的音樂知識技巧,還要在此基礎上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視覺、欣賞能力和表現創造能力,提高基本音樂素養。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能夠熟練運用鋼琴演奏技巧,還能夠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鋼琴學習對于學生的基本功底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才能在音樂方面全方位發展。
一、音樂素養的內涵及與鋼琴之間的聯系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看到別人彈奏鋼琴曲時,會發現有的人雖然彈奏的鋼琴曲十分準確,但是旋律并沒有那么優美悠揚。若想完整彈奏一首鋼琴曲,則私下練習時間非常長,可是有的人練習時間雖短,卻能彈奏出優美的樂曲,這之間的區別在于彈奏者是否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音樂素養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們可感知到的,比如對鋼琴曲的節奏感、音準,對樂譜的掌握程度,對演奏風格的辨析能力等,另一部分是不可感知到的,例如對鋼琴曲的想象力、創造力、詮釋力,對樂音是否敏感等。這是彈奏者內心對音樂的感受,也稱為“音樂素養”[1](2)。擁有較好音樂素養的人,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學會并很好地演奏一首曲目,并且會對曲目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音樂素養較差的人,不僅不能夠較好地彈奏曲目,甚至不能產生情感共鳴。
音樂素養較差的人很難和曲子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人在彈奏曲目時,手只是機械化地揮動彈奏,根本沒有深入理解曲目的內涵及情感,沒有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曲目演奏中,缺乏正確的方向引領[2](8)。諸如這樣的演奏雖然找不到技術上的錯誤,但是難以讓聽眾感同身受,無法從心靈深處觸動聽眾。如果學生具備了良好的音樂素養,在演奏曲目時將自己全身心融入曲目中,在深入的思考、感受、領悟中體會曲目的情感,并將自己的情感暢快淋漓地釋放出來,做到人曲合一,讓聽眾感受到曲目的震撼。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在鋼琴演奏方面的敏銳度,對音樂的掌握與直覺會更加精確。由此可見,音樂素養對于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備優秀的音樂素養,才有可能在鋼琴上具有較高的造詣,為學生的音樂學習道路夯實基礎。
二、在音樂素養培養方面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落伍,課堂氛圍不佳。
當前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時,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音樂學科的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鋼琴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一味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鋼琴方面的理論知識,一味組織學生進行枯燥的反復演奏訓練,削弱了學生的互動體驗感,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應變能力、即興演奏水平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長此以往學生對鋼琴學習演奏無法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學效率不高。課堂模式存在的弊端使學生的音樂素養愈發降低,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從而陷入音樂素養培養的死循環[3](183)。
(二)理論和實踐的教學不夠平衡。
鋼琴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還包括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在鋼琴教學中要保持兩者的平衡,不能對任意一方有所偏向。當前部分教師過于注重鋼琴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鋼琴實踐演奏的重要性,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低下。部分教師過于注重鋼琴的實踐操作而忽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一味枯燥地反復練習樂曲,體會不到曲目的內涵精髓,身心得不到全面發展。在鋼琴教學中,學生只有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并經過反復實踐演練后,才能循序漸進地找到與曲目的情感共鳴之處,教師應合理設計安排兩個部分的教學。
(三)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
鋼琴教學自始至終的目標都是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優秀人才,可是當前教師對于培養人才具有一定的認知偏差,認為鋼琴的專業知識和演奏技巧是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忽略情感表達的重要性[4](76)。專業知識與實踐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師不能顧此失彼,應當以情感表達為突破口,有針對性地教學。如果鋼琴教學過程中忽略情感表達因素,那么學生彈奏的鋼琴曲目只會帶有死板單調的特征。目前一些學生雖然彈奏技巧已經無可挑剔且彈奏的曲目流暢自然,可是難以讓聽眾為之動容,無法給聽眾呈現出曲目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情感。因此,鋼琴教學必須對情感的表達與培養引起重視。
三、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對策
(一)改革創新教學策略,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
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吸取傳統教學模式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學策略的有效改革與創新,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班級演奏活動、合作學習等手段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水平。
比如教師可以有條理性地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鋼琴演奏表演,學生們選擇喜愛的曲目進行演奏,通過觀看他人的表演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在對教學方案進行改革創新時,鑒于每個學生的鑒賞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科學安排不同任務,學會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多維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加強對學生協調能力、即興伴奏能力的訓練。
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音樂素養中占據一席之地,對學生往后學習和工作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加大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力度,使學生強化協作動手能力,提升自主演奏水平[5](206-207)。首先,教師可以舉辦多樣性的活動,學生的演奏基礎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舞臺實踐活動也不容忽視,組織學生參與各類鋼琴競賽或者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舞臺實踐水平。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即興伴奏引起重視。音樂素養中的實際演奏能力、創造性與想象性思維都是通過伴奏表現出來的。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的伴奏能力訓練,以便學生提高臨場應變水平與創造性演奏能力。最后,教師要合理變通鋼琴考核機制,根據素質培養理念與要求,不僅嚴格考核學生的技能水平,還要設置相關即興題目,考驗學生的即興伴奏水平,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等全面發展。
(三)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融合,加強演奏訓練。
鋼琴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鋼琴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演奏,因此,組織學生實踐操作的同時再輔以理論知識的推動,才能使學生演奏出扣人心弦的鋼琴樂曲[3](183)。教師在課堂上要爭取給學生進行多次示范性演練教學,在增加示范次數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彈奏訓練,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彈奏與教師彈奏的差異,幫助他們加深理解、彌補不足、強化技能。與此同時,教師示范性教學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有利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并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聽完鋼琴曲后,學生一般都會有了自己的理論理解,此后教師應當讓學生將理論理解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比如學習《G大調浪漫曲》時,在對每一部分進行教學時,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加入感情理解,并在反復演奏中將自身理解的情感以音符的形式釋放出來,并自己試著創作一些曲子[6](136-137)。這樣,學生可以實現從聽曲子到感受曲子再到創作曲子的轉變,音樂素養會在學習感受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
(四)引導學生理解曲目背景風格,激發情感表達意識。
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時,切記不應以權威的角色自居,應秉持平等、和諧、民主的態度進行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學生可以充分表達情感的空間。如果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原作相差較大,教師應當給予適當鼓勵并加以耐心的幫助引導,使學生逐漸理解樂曲的特點與情感,從而樹立學習鋼琴的自信心。情感體驗中包含的想象力與聯想力體現了學生的發散性與集中性思維,是創新的源頭[7](39)。創造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感知樂曲、表現樂曲、創造樂曲,教師應當時刻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創造自由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見解,表現自我,在尊重學生情感培養與體驗的基礎上,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若想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全面充分地表達,教師應當介紹曲目作者的創作個性及作品風格,使學生在了解曲目主題及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實現情感思維的開拓創新。因為作曲家的曲目內容與時代背景和生活感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只有了解了曲目的思想主線與作曲家的生活背景,才能夠抓住曲目的精髓,更好地將其演奏出來,從而培養音樂素養。
四、結語
鋼琴教學的核心是演奏,意味著學生不僅需要具有精湛的彈奏技能,還需要提高審美能力、情感體驗、音樂素養等。教師在鋼琴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為首要任務,在找準學生問題根源的基礎上,通過改革創新教學策略、理論實踐有機融合、激發學生情感表達意識等手段,增強學生對樂曲的審美力、創造力、感悟力,全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閆曉楠.新時期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評《高校鋼琴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研究》[J].高教探索,2020(6).
[2]謝莎莉.鋼琴教育教學創新與技術風格演進思考——評《鋼琴演奏技術與風格研究》[J].高教探索,2020(6).
[3]范禮梅.兒童鋼琴教學中影響孩子學習鋼琴的因素以及對其鋼琴學習興趣的培養[J].戲劇之家,2020(8).
[4]倪劍.鋼琴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措施[J].黃河之聲,2020(4).
[5]楊振.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J].藝術教育,2019(12).
[6]楊坤.小議鋼琴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措施[J].青春歲月,2019(33).
[7]焦珂.淺談鋼琴教學中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措施[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