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光明

君子不器(葫蘆盞)
建窯建盞,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地為宋代福建建寧府甌寧縣(今南平市建陽區),又因甌寧縣為建安附屬縣,故稱為“建盞”。建盞是中國古代黑釉瓷的巔峰之作,是福建省獨具魅力的陶瓷制品。
建窯建盞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鼎盛于兩宋,元代式微,明代停燒,直至近代復原制作工藝,復燒品種廣受歡迎。建盞在宋代為皇室御用器皿,其名品有“兔毫”“曜變”和“油滴”等。其中傳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國寶級建盞“曜變天目”是中國宋代陶瓷藝術的巔峰之作。建盞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窯建盞的制作工藝將流暢、簡練、實用的造型,精光內蘊的釉色和匠心獨運的斑紋和諧地統一于建窯珍品中,使之毋庸置疑地屹立于中國古代黑釉瓷制造的巔峰。
盞因茶而生,茶因盞而妙。宋代斗茶成風,文人詠茶成趣,天下皆以鑒茶品茶為樂。宋時的建盞為皇室御用茶具,宋人認為:天下之盞,首推建盞。
說起斗茶,不可不提宋徽宗。他是一個皇帝,同時又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不僅創了瘦金體,還極喜歡研究茶道,對點茶法尤為擅長。他所著的《大觀茶論》對點茶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與論證。
當時,各產茶地每年都要上貢,為了選出優等茶葉,朝廷便用點茶法來鑒別茶的好壞。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競賽,名為“斗茶”。“截玉夸私斗,烹泉測嫩湯。稍堪膚寸舌,一洗莧藜腸。千枕消魔障,春芽敵劍铓。年年較新品,身老玉甌嘗。”這首南宋詩人袁說友的《斗茶》,描述了宋代風靡一時的斗茶之風。
斗茶的做法是先從茶餅上取下一塊,包在紙中細細碾碎,篩出茶末放入茶盞,用晾過之后的沸水緩緩倒入茶盞,先將茶末調成膏狀,再繼續用水沖點,一邊沖點一邊用力攪動茶膏,直到茶面浮出白色的細沫。細沫越是潔白,散去得越晚,茶葉越好。正如蔡襄在《茶錄》里所述:“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宋人喜好斗茶及使用黑釉茶盞,具有極強的時代特色。黑釉適合襯托茶湯,與白沫形成反差,便于斗茶時觀察評判。
建盞對土壤有著嚴格要求,而福建閩北得天獨厚,有含鐵質較多的紅、黃壤土。建窯黑釉屬于結晶釉,含鐵量較高。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由于窯內火候和氣氛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陶瓷工藝界稱之為“窯變”(曜變)。
從有關藏品資料分析,建窯黑釉盞的釉色大致可以分為純黑色釉、兔毫斑紋釉、油滴釉、曜變釉和雜色釉等種類。雖然主體釉色都是黑釉,但由于生產過程中釉水施刷的均勻程度、窯爐溫度、冷卻速度乃至產品在窯爐內的放置位置不同等原因,其燒造出來的成品,在釉色上往往存在著一些差異,出現窯變及油滴等現象。
建盞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獨特釉斑。釉斑大致可以分為曜變、油滴、兔毫和鷓鴣斑四種,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長有短,深藏在瓷器的釉里,稀疏而淡雅,猶如天空中的星辰、夜雨,變化萬千,演化為“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為宋代的黑色釉瓷器增添了誘人的魅力。
建盞是“不完美的完美品”,每只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即使粗看斑紋一樣,但細辨之下必有長短、厚薄、粗細之分。建盞充分利用了釉料的材質,把其潛在的美表現出來。
建盞藝術,簡素為美。建盞可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類。其中束口碗為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也是產量最大的品類之一,出土或傳世品最多。其釉薄胎厚,線條自然流暢,手感普遍較沉,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盎然的感覺。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于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建盞都采用正燒,其外壁多施半釉,口沿釉層較薄,器內底聚釉較厚,以避免在燒制過程中底部發生粘連。在高溫狀態下釉易流動,從而出現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一大特點。也正是由于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于茶湯的保溫,適合斗茶的需求,故為斗茶行家所珍愛,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宋人對建盞之美吟詠不絕。建盞體現了宋人為追求生活的舒適而不斷尋求自身與外在環境相適應,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建盞所承載的正是那種沉靜、淡泊而怡然自得的追求,師法自然,與“道”的境界相融合。
建盞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尤其在兩宋時期。迄今為止,日本是海外建盞收藏最多、研究最深的國家之一。建盞傳入日本之初,許多品相優良的茶盞就被皇親貴族和社會名流視為瑰寶加以珍藏。
據傳南宋時期,一批來自日本的僧侶到浙江天目山徑山寺交流佛法,歸國時帶走了一些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盞。由于他們只知天目山,不知建盞其名,便為這些茶盞取名“天目盞”,這一稱呼一直延續至今。在東京靜嘉堂文庫、大阪騰田美術館和京都大德寺龍光院,收藏著當年來自中國的四只天目建盞。
天目釉是瓷器家族里的特殊成員,曜變天目是其中最為珍貴的品種,它在陽光和一定溫度條件下會閃耀出七彩光暈。曜變天目的耀斑是釉下僅經一次高溫即燒成的,所以帶有極大的偶然性。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臺觀左右賬記》書中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可見其珍貴。這是世界上僅存的四只宋代曜變天目茶盞,被定為日本國寶,每十年才公開展出一次。

君子不器(葫蘆花瓶)

大盞宏圖

大業有成
建盞在中國土生土長,浸染了上千年的中國文化。建窯為斗茶家們提供了最上乘的茶具,增添了無盡的生活情趣;而茶風的倡導和傳播又促進和壯大了建窯的生產規模,使之成為一代名窯。至明代初年,廢團茶而代之以散茶,沖泡散茶的飲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飲的點茶法,斗茶之風漸趨消失。曾經盛行一時的建窯黑釉盞,也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單位組成建窯宋瓷建盞科研小組,進行建盞實驗。1981年3月向社會公布了仿宋兔毫盞樣品;2001年,建窯遺址(水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建窯建盞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盞與建茶輸往海外,極大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2017年9月,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建盞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貴賓。
時至今日,建盞適應時代趨勢,逐漸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眾多傳統手工藝中,建盞與茶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具有對接現代生活的巨大優勢,受到越來越多茶人和普通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