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亞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礦區位于滿都胡寶力格鎮西南約15km,距原額仁高比蘇木東北約10km,東烏旗-阿爾山的內蒙古省道303 線從礦區南側通過,常年通行無阻,交通條件很好。礦區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5′31″~118°27′30″,北緯46°13′00″~46°15′00″。
礦區內主要出露早侏羅世淺變質沉積地層,斷裂構造極其發育,圍巖蝕變也普遍存在,成礦地質條件良好。
礦區內所分布的下侏羅統紅旗組(J1h)地層出露面積約3.6km2,地層總體走向N30~50°E,傾向SE,傾角40~60°。該組可分為兩個段:紅旗組下段(J1h1)分布于礦區的中北部,是礦化的直接圍巖地層,主要由變質復成分礫巖和變質砂巖組成;紅旗組上段(J1h2)分布于礦區的南部,巖性主要有綠泥板巖、變質砂巖等。陸相碎屑巖沉積為該組地層的組成部分,在本礦區由于巖漿熱力和構造熱液活動影響明顯,巖石普遍具較強的蝕變特征,常見到角巖化、綠泥石化、硅化等幾種蝕變。
礦區內巖漿侵入活動不發育,灰白色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J2zπηγβ)僅僅在礦區北側外圍小范圍發現,巖體侵入至紅旗組一段地層中,接觸帶具較強硅化蝕變。礦區所普遍發育的角巖化蝕變可能與該期巖漿侵入活動有關,因此雖然本區巖漿侵入體規模不大,但區內發育的數條二長花崗斑巖細脈表明,巖漿侵入活動及其巖漿期后熱液活動對圍巖蝕變與成礦還是有著較廣泛的影響,對該區金屬礦產的成礦作用有一定的意義。
礦區內發育有斷裂構造,主體構造線呈北40~65°東,其中NE 向白音敖老斷裂(F2)控制了區內紅旗組二段地層圍巖蝕變的展布方向和分布,與該斷裂構造相關的310°方向的次級斷裂裂隙構造特別發育,控制了礦化帶的分布,是區內最主要導礦構造和儲礦空間。
礦區內巖石蝕變較強,經常見到角巖、絹云母、褐鐵礦的礦化。而綠簾石化、硅化則與多金屬礦化關系最為密切,可以看作在野外發現鉛銀多金屬礦產的直接標志。
本礦區及周邊區域在1 ∶5 萬高精磁等值線平面圖上處于一NE 向低緩(ΔT 為100nT~200nT)正異常帶上(圖1),由磁異常特征可顯示該區域斷裂構造是為區域性NE 向構造帶的一個組成部分,表明本區金屬成礦主控礦構造與區域性斷裂構造是協調一致的。
本礦區及周邊區域金屬礦化成礦與本區1:5 萬AS4 化探異常關系密切,該化探異常范圍面積較大,呈近南北不規則狀,涵蓋了白音高老多金屬礦化區及外圍很大范圍(圖2,表1)。

圖1 白音敖老礦區及周邊高精磁等值線

圖2 白音高老礦區AS4 化探綜合異常

表1 白銀高老一帶AS4 化探異常特征
在調查區23 個化探異常總排序中,該異常得分28.8分,排序為第一,異常分類為乙1 級異常。AS4 異常元素組合Au、Ag、Cu、Pb、Zn、W、Bi、Sn、As、Fe、Mn 表 現出的異常強度很高,濃集中心明顯,具二級以上濃度分帶。其中,礦化主成礦元素Pb 最高值3904×10-6、Ag 最高值3.46×10-6,各元素異常具很好的三級濃度分帶特征,濃集中心清楚。
對礦區礦化異常發育及化探異常的中心地帶部署了一條三級異常查證地化剖面,由該地質、化探綜合剖面圖(圖3)顯示,Pb、Ag 及Cu、Zn、Sn 等主要成礦元素在斷裂破碎帶及構造蝕變發育接觸部位均顯示了程度不等的異常峰值,表明礦化元素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反映明顯,因此對該礦區及鄰近區域化探異常找礦應引起足夠重視。

圖3 白音高老Pb、Ag 多金屬礦點AS4P3 地化綜合剖面
AS4P3 地化剖面各主成礦元素峰值分別為:Pb(816.5~1835)×10-6、Ag(0.84~2.05)×10-6、Cu(84.5~124.8)×10-6、Zn(920~2370)×10-6、Sn(40.2~61.2)×10-6。異常顯示較集中的部位位于剖面的20~35 點之間,經礦點檢查上述地段構造蝕變十分發育,硅化、角巖化、褐鐵礦化非常普遍,由探礦工程資料表明該異常發育部位的深部發現了品位較高的Pb、Ag 多金屬礦脈,由此顯示深部金屬礦化經構造熱液活動及地表次生富集所形成的局部元素地球化學暈還是十分明顯的,是尋找深部多金屬礦化的重要找礦標志。
經近年來礦產勘查及探礦開發工程揭露,礦區目前已發現數條含礦蝕變帶,并明顯受NE 向斷裂構造帶之NW 向次級構造裂隙控制,據內蒙古第三地質勘查院資料,該礦區共圈定5 條鉛銀多金屬礦(化)體,從西到東呈雁行狀排列脈狀、透鏡狀產出。
礦(化)體大致呈310°走向(圖4),傾向NE 或SW,礦化沿走向在不同礦體變化較大,大多連續性較差。礦化體直接圍巖為下侏羅統紅旗組綠簾石化、角巖化、硅化砂巖和板巖等,圍巖呈褐灰色、鐵青色,地表風化巖石局部表面光潔,巖石硬度明顯增強,斷口呈貝殼狀,顯示較為明顯的以角巖化為主的構造熱蝕變特征。

圖4 白音敖老礦區礦(化)體分布圖
礦(化)石呈灰黑-青灰色,結構為中細粒狀,構造主要為塊狀和浸染狀,方鉛礦、黃鐵礦及少量輝銻礦等為常見的金屬礦物,褐鐵礦、銅藍等為次生金屬礦物;石英、綠泥石、方解石等是脈石礦物。圍巖蝕變常見角巖化、硅化、褐鐵礦化等。礦化成因類型為熱液蝕變巖型鉛銀多金屬礦化,成礦時代為燕山期。
白音敖老鉛銀多金屬礦區內雖主要分布下侏羅統紅旗組陸相沉積地層,但礦區外圍0.5km~3km 范圍即廣泛分布晚古生代中奧陶-晚志留世成礦有利地層,加之區內及周邊NE 向斷裂及其次級NW 向斷裂構造發育,燕山期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頻繁發生在礦區外圍,從而導致礦區礦化圍巖形成規模較大且較強烈的圍巖蝕變。同時在該礦區還分布很好的乙1 類1:5 萬土壤(巖屑)化探異常,主要成礦元素異常規模較大,濃集中心清晰,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異常查證地化剖面元素異常峰值與礦化蝕變帶有較好的對應關系。因此本礦床具備很好的成礦地質與地球化學條件,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應通過進一步系統的地表礦體揭露和深部驗證工作,以期尋找到鉛鋅銀多金屬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