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偉
(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山西 太原 030000)
為助力山西走出傳統能源的困境,山西省國土、地勘、礦產資源、測繪四廳局頒布了醞釀已久的《山西省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強調高度重視“三稀”礦產資源價值,加大對其進行研究開發利用力度,開辟資源利用新空間,提高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在此背景之下,本次研究通過對呂梁山中北部地區“三稀”地質背景進行地球化學分析,對該地區“三稀”礦產資源潛力進行評價。
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古生界、新生界地層。
1.1.1 古生界
古生界地層出露有寒武系地層。寒武系主要有霍山組(∈2h)、饅頭組(∈2m)、張夏組(∈2z)、崮山組(∈3g)。
霍山組(∈2h):主要分布于研究區南部及中部轎兒山、山山崖頂部,與下伏變質巖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本組厚度約35m。下部及中部以中厚層中細粒石英砂巖為主,巖石中發育低角度沖洗交錯層理、魚骨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發育,常見流水波痕、干涉波痕等層面構造;上部為中厚層中細粒石英砂巖夾暗紫紅色薄層泥質粉砂巖或泥巖[1]。
饅頭組(∈2m):分布于研究區南部萬年山中上部,與下伏霍山組整合接觸,頂部被張夏組一段整合覆蓋。下部巖性為紫紅色粉砂質泥巖夾中細粒石英砂巖;中部為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鈣質頁巖;上部為紫紅色與灰綠色泥巖、粉砂質泥巖互層夾中厚層生物屑砂屑白云巖、灰質白云巖、竹葉狀礫屑灰巖、生物屑鮞粒灰巖。本組厚度約20m。巖石中可見小型交錯層理、水平層理、波痕、泥裂、石鹽假晶等沉積構造。
張夏組(∈2z):分布于研究區南部萬年山中上部,厚度約60m。底部與下伏饅頭組整合接觸,以厚層狀鮞粒灰巖出現與饅頭組劃界,頂部被崮山組整合覆蓋
崮山組(∈3g):分布于研究區南部萬年山頂部,厚20.6m。與上覆三山子組及下伏張夏組地層間均為整合接觸,地貌上呈一緩坡,底部以張夏組二段厚層狀鮞粒灰巖結束,而出現青灰色薄板狀(含泥質條帶)泥晶灰巖夾鈣質頁巖組合與張夏組劃界,頂部與三山子組白云巖劃界。其中下部巖性為深灰色薄層、薄板狀泥晶灰巖夾竹葉狀礫屑灰巖、灰紅色鈣質頁巖、灰黃色鮞粒灰巖、生物碎屑灰巖等;上部巖性以紫紅色、灰黃色、灰紅色竹葉狀礫屑灰巖為主夾少量薄層、薄板狀泥晶灰巖、含海綠石鮞粒灰巖、殘余砂礫屑白云巖、殘余鮞粒灰巖等。
1.1.2 新生界
新生界為第四系上更新統馬蘭組(Qp3m),全新統選仁組(Qhx)、沱陽組(Qht)。主要分布在溝谷中,主要巖性為褐色粘土、粉細砂及砂礫石。
研究區位于呂梁造山隆起帶,以古元古代馬家坪花崗巖為主,中元古代輝綠巖脈、偉晶巖脈、正長斑巖脈、石英巖脈傾入古元古代花崗巖中,走向近東西;發育一條逆斷層,走向近東西,斷面傾向南,傾角58°,斷層附近巖石破碎較強烈,斷層南側可見偉晶巖細脈,寬3cm~5cm。研究區內巖漿巖與南部的寒武系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研究區北部及中部為第四系沉積蓋層。
研究區內巖漿巖較發育,主要為古元古代花崗巖和中元古代輝綠巖脈、偉晶巖脈、正長斑巖脈、花崗斑巖脈等。主要為古元古代花崗巖和中元古代輝綠巖脈、偉晶巖脈、正長斑巖脈、花崗斑巖脈等。
古元古代:馬家坪花崗巖(Pt1M):主要巖性為灰白色中粗粒花崗巖,次為斜長花崗巖,為預查區內的主要巖體。被晚期花崗巖侵入體、輝綠巖脈、偉晶巖脈、正長斑巖脈、花崗斑巖脈侵入,局部見有早期變質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包體,水系處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南側與寒武系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后溝花崗巖(Pt1H):主要巖性為淺肉紅色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預查區中部及西側,侵入于早期馬家坪花崗巖,局部被晚期輝綠巖脈及正長斑巖脈侵入。
草溝花崗巖(Pt1C):主要巖性為淺肉紅色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局部發育早期變質巖(斜長角閃變粒巖)包體。
中元古代:偉晶巖(Pt2ρ):區內出露數條偉晶巖脈,多呈直立脈狀產出,近東西向侵入于早期古元古代花崗巖中,脈體般長幾百米至數千米,寬數米至數十米。局部分異較好,部分顯示分帶性,即邊部顆粒結晶細,中心顆粒粗大,常見到偉晶結構及文象結構[2]。
正長斑巖脈(Pt2ξπ):分布于山山崖南部,多呈直立脈(墻)狀侵入于古元古代的馬家坪花崗巖和后溝花崗巖中,長約500m,寬約50m,走向以近東西向。主要巖性有正長斑巖、石英正長斑巖等。
花崗斑巖脈(Pt2γπ):分布于山山崖西部,多呈近東西向展布,侵入于古元古代馬家坪花崗巖中。脈體長約1500m,寬50m~100m,最寬達120m。代表巖性為花崗斑巖、花斑巖等。
輝綠巖(脈)(Pt2βμ):區內分布較廣,多呈脈(墻)狀侵入于古元古代花崗巖中,脈體走向主要為近東西向,個別呈北西向,脈體寬度幾米至幾十米不等,巖墻與圍巖接觸處有烘烤邊、冷凝邊,圍巖蝕變不明顯。它是在古元古代呂梁造山運動之后[1,2],以伸展構造體制為特征的非造山巖漿活動,屬大陸拉斑玄武巖系。主要巖性為輝綠巖、輝綠玢巖等。
研究區內分布異常形態呈不規則狀,向東延出圖外未封閉(圖1),NAP值為43.86,組合異常排序為3,主要由成礦元素Ag平均值為0.172ppm、特高值達0.819ppm,NAP值為9.93;pb元素平均值為28.19ppm,特高值達38.9ppm,NAP值為6.65;mo元素平均值為0.90ppm,特高值達1.2ppm,NAP值為6.49;w元素平均值為2.49 ppm,特高值達11.6ppm,NAP值為4.26。表明內諸多金屬元素及稀有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較高,存在局部富集與礦化的條件,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學找礦意義。對所有組合異常要合并進行概略檢查或重點檢查。
其中鈮在全區背景平均值為16.13ppm,標準離差4.08,變異系數0.25。
根據山西省地調院1:5萬重砂異常結果,研究區內主要圈定了AR-3、AR-12、AR-13等多處重砂異常區。上述異常均呈不規則橢圓狀,近南北向分布,異常區內植被覆蓋嚴重,主要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其中穿插有中元古代的輝綠巖脈及偉晶巖脈,在出露的古元古代花崗巖中出現較發育的褐鐵礦化、高嶺土化,引起異常的原因很可能為花崗巖中的褐鐵礦化偉晶巖脈、蝕變帶等。

圖1 地球化學異常分布
礦化成因為低溫熱液—交代型,礦化產出于太古代—古元古代文峪河花崗片麻雜巖中的花崗偉晶巖與大理巖殘留體接觸部位,接觸蝕變帶長30m,寬20m。主要為角閃石、陽起石針狀、柱狀晶簇集合體及板狀褐簾石,呈鑲嵌狀產出。
綜上所述,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巖漿活動頻繁,礦化特征明顯,礦化成因為低溫熱液—交代型,礦化產出于太古代—古元古代文峪河花崗片麻雜巖中的花崗偉晶巖與大理巖殘留體接觸部位,成礦地質條件相對較好,表明呂梁山中北部地區“三稀”礦產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