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鈺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山東 煙臺 264010)
新城金礦床位于膠東半島西北部,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與儲備基地。但是,隨著金礦資源的大力開發利用,使得膠東西北區域內多數金礦床面臨資源枯竭等局面,為了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提高資源利用率等,在礦區外圍以及深部找礦成為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的主要措施,在此背景條件下新發現了一系列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金礦床(點)[1]。
鑒于此,本文以新城金礦床為例,在總結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分析其找礦潛力,為進一步開展找礦勘查工作奠定基礎。
新城金礦床位于焦家—新城斷裂破碎帶的中部區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膠北隆起區,區內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區內出露地層較簡單,由老到新依次為:①上太古界膠東群,為一套中深變質巖系,巖性以黑云變粒巖、斜長角閃巖、磁鐵角閃巖等為主;②下元古界荊山群,以斜長角閃巖、變粒巖、大理巖、黑云變粒巖、黑云片巖和石墨片巖等為主;③下元古界粉子山群,以變余砂巖、淺粒巖、大理巖、黑云片巖大理巖和黑云片巖等為主;④第四系以黏土、沖洪積物為主,主要分布在溝谷低洼區域。
區域構造極為發育,以棲霞復背斜為基本構造格架,后期發育一系列北東或北北東向的區域性大斷裂,不僅控制著區域地層、構造、巖漿巖的分布規律,而且嚴格控制著區內金礦床(點)的分布規律,是主要的導礦構造和控礦構造。區域巖漿巖極為發育,以玲瓏型片麻狀二長花崗巖、欒家河中粗粒二長花崗巖和郭家嶺型花崗閃長巖為主要代表,并伴隨著大量中酸性和中基性脈巖發育。其中,玲瓏型花崗巖和欒家河花崗巖的成巖時代均為晚侏羅世,郭家嶺型花崗巖成巖時代為早白堊世,與區域金礦床的成礦時代十分接近[2]。因此,郭家嶺型花崗巖可能與膠北地區的金礦化關系更加密切。
礦區地層出露較為簡單,以第四系為主,零星出露少量上太古界膠東群(圖1)。上太古界膠東群在礦區范圍內主要以殘留體的形式分布,巖性以黑云片巖、混合演化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等,為一套低角閃巖相巖石組合,多呈不規則狀分布在玲瓏型片麻狀黑云母花崗巖中,且與巖體之間無明顯的分界線,呈漸變過渡關系。第四系是礦區主要的地質單元,主要為松散堆積物,由黏土、砂質黏土、含礫黏土等組成。
礦區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主要發育北東—南西向脆性斷裂,也是礦區主要的控礦構造,如焦家斷裂、侯家斷裂和望兒山斷裂等(圖1)。焦家斷裂在礦區范圍內出露較長,約2km,構造破碎帶寬100m~750m 不等,斷裂破碎帶傾角較小,具有多期次活動的特征,并見大量的金屬硫化物被錯斷現象[3]。
望兒山斷裂位于焦家斷裂北東側,是郭家嶺型花崗閃長巖與玲瓏型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的分界斷裂,區域上也屬于焦家斷裂的分支斷裂,望兒山斷裂面的傾角較焦家斷裂的大,破碎帶寬20m~100m 不等,呈舒緩波狀展布。侯家斷裂位于焦家斷裂與望兒山斷裂逐漸,大體上具有等距分布的特征,規模相對較小,破碎帶寬30m~80m 不等,傾角介于前兩條斷裂之間。
礦區巖漿巖發育,主要分布有玲瓏型片麻狀二長花崗巖和郭家嶺型花崗閃長巖。其中前者在礦區范圍內出露面積最大,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及西部,且位于斷裂破碎帶上盤;后者主要分布在礦區東部小范圍內,主要位于斷裂破碎帶下盤,與新城金礦床的成礦關系較為密切。

圖1 新城金礦床地質簡圖
新城金礦床已發現工業礦體2 條,編號分別為Ⅰ號礦體和Ⅴ號礦體,后者由多個子礦體組成。其中,Ⅰ號礦體總體走向呈38°,礦體傾向北西,礦體傾角較小,一般介于27°~31°之間;礦體呈似層狀或者層狀產出,具有分枝復合現象;Ⅰ號礦體在走向上控制長約375m,傾向上控制1.12km,礦體平均厚度為13.5m,厚度變化較穩定;礦體品位在地表和深部相對較低,而在礦體中部較高,即礦體品位在垂向上具有“低品位→高品位→低品位”的變化規律。Ⅴ號礦體在空間上位于Ⅰ號礦體傾向方向的旁側,位于焦家斷裂下盤的外側區域,礦體走向與Ⅰ號礦體的走向基本一致,約為30°,礦體傾角與Ⅰ號礦體的基本一致,介于28°~33°之間;Ⅴ號礦體向北西方向側伏,側伏角較大;Ⅴ號礦體在走向方向控制長約430m,在傾向方向控制斜深675m;礦石平均Au 品位為2.71g/t,品位變化屬于較均勻型。
新城金礦床的圍巖蝕變極為發育,蝕變規模和強度與斷裂破碎帶的規模和圍巖的破碎帶程度密切相關。根據礦體蝕變類型可分為:硅化、黃鐵絹英巖化、鉀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和高嶺土化等蝕變[4]。其中,硅化和絹云母化主要分布在靠近斷裂破碎帶一側,向外側蝕變強度逐漸減弱,是礦區重要的圍巖蝕變之一,也是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之一;鉀長石化,主要分布在巖體靠近斷裂帶位置,以鉀長石為主;黃鐵絹英巖化與金礦化密切相關,主要分布在斷裂破碎帶以及附近圍巖裂隙中,是重要的找礦標志;綠泥石化在礦物內不發育,多以細脈狀產出;碳酸鹽化以細脈狀方解石為主,主要分布在圍巖裂隙中。新城金礦床具有較好的蝕變分帶性,其中金礦體主要位于斷裂破碎帶的下盤,其黃鐵絹英巖化主要分布在斷裂帶下盤,且在空間上從礦體向外側圍巖具有“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帶→黃鐵絹英巖化花崗閃長質碎裂巖帶→絹英巖化花崗閃長巖帶→花崗閃長巖帶”的變化規律。
膠棟西北部金礦床(點)嚴格受控于區域性大斷裂帶,根據區域性大斷裂可將其分為3 個金礦集中帶,即焦家成礦帶、三山島成礦帶和招平成礦帶,新城金礦床主要受焦家斷裂帶控制,屬于焦家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典型的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床,該類金礦床在膠東西北地區均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根據同類型的金礦床對比,如三山島金礦床自地表至深部4km 范圍內均揭露金礦(化)體,暗示了新城金礦床在深部找礦潛力巨大;②金礦(化)體的空間賦存位置,新城金礦床與典型的焦家式金礦床一致,金礦(化)體主要賦存在焦家斷裂帶下盤,即含金熱液在斷裂破碎帶下盤具有足夠的遷移、活化、沉淀過程,使得下盤深部成礦潛力巨大,同時上盤對含礦熱液形成了儲閉該層,為礦質沉淀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因此,在焦家斷裂下盤及深部找礦潛力巨大,同時在焦家斷裂下盤延伸方向找礦潛力巨大。
綜上所述,新城金礦床是膠東焦家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床成因類型屬于破碎蝕變型金礦床,其成因與典型的焦家式金礦床一致,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新城金礦體主要位于焦家斷裂帶下盤,且發育黃鐵絹英巖化和硅化,深部礦化規模較大,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同時,Ⅴ號礦體位于Ⅰ號礦體傾向方向的旁側,說明新城金礦化在橫向上范圍較大,即在焦家斷裂帶下盤的走向和傾向方向上均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本文較為系統的總結了新城金礦床的地質特征以及礦床特征,為區域進一步擴大找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