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甄文媛
“構建適合汽車芯片發展的產業生態,需要全產業鏈參與、相關產業共同努力。”近日,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芯片聯盟”)理事長董揚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有足夠大的市場和經濟規模支撐汽車芯片產業鏈國產化,汽車行業要了解重視芯片,芯片行業也要把握汽車“三化”轉型的重大機遇。
《汽車縱橫》:當前的芯片短缺充分暴露出國內汽車產業對國外芯片企業的依賴,還有芯片國產化率低等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是過去國內對芯片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提早布局提早攻關。您對此怎么看?
董揚:目前我國汽車芯片設計、生產能力弱,進口比例也確實很高,這其中有歷史原因,也有世界經濟發展和市場規律的因素,不需要歸咎于汽車行業或芯片行業。
芯片本身擁有高度全球一體化的產業鏈,甚至比汽車產業供應鏈全球化程度更高,其設計、生產制造等不同環節集中在世界少數國家和地區,當前的產業格局是早就形成的。芯片特別是汽車芯片的制造、技術、裝備門檻也非常高。
從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路徑和規律看,商用車以自主創新為主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開發生產體系,乘用車則從進口整車、組裝整車、整車國產化,然后逐步實現各級零部件的國產化,芯片在原來的供應鏈體系中屬于三級供應商。
我曾經多次提到過,中國汽車產業目前仍存在短板,即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等。其他制造業也存在這種情況。在我過去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希望整合行業的力量,將這些短板盡快補上。但在后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的門檻非常高,沒有相當的技術積累等條件是做不了的。中國汽車產業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下發展至今,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等本來就是最難啃的骨頭,當時可以說是想提前也很困難。
現在,中國需要加大對汽車芯片的研究開發應用。由于芯片產業供應鏈太長,在生產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就相對較多。因突發事件引起的芯片短缺不是近期才有的事,例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海嘯就曾一度導致日本芯片供應短缺。
從安全角度看,本輪芯片短缺沖擊全球,說明產業集中度太高雖然對降低成本有好處,但對產業安全沒有好處。
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年產量占全球1/3左右,未來有望增至1/2。我們有足夠大的市場和經濟規模支撐芯片的國產化。
從自主創新角度看,這種現狀不能滿足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需求。目前國內整車、零部件與汽車芯片的關系,不再是以前簡單的采購供應,而是協同配合。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非常需要就近的、同區域的、強大的汽車芯片產業。
中國自身也需要有芯片設計、生產等能力。當然不一定非自己關起門來做,也可能通過國際合作。這也是我們的大國擔當和世界責任,中國現在也要為世界汽車技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汽車縱橫》:此次危機發生后,加速芯片的國產化替代、保障產業鏈安全受到各方高度關注,有建議提出應當在國內設置芯片的國產化率目標,您對此怎么看?
董揚:我認為還是不要設立國產化率目標,這并不能說明問題。
需要注意一點,我們的目標并不是中國芯片中國造,一個外國芯片也不用,甚至也不讓外國人用。因為汽車和芯片同屬于全球一體化產業,而且現在中國芯片的國產化率只有5%左右,馬上實現中國芯片完全由中國造,很難做到。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看,這樣也不合理。因此日后即使中國具備了芯片的設計、制造能力,也沒必要把所有的芯片相關工作都放在國內,應當進入國際芯片供應鏈體系中,在兼顧產業鏈安全與經濟性的發展中找到自己更適合的位置。

我們要擁有汽車芯片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能力,以減少對外國芯片的依賴,避免一旦出現不利局面時產業鏈失控。有句話叫怕什么來什么,但我們自己有能力之后,就有可能避免這種情況,你不怕了,他也就不來了。
《汽車縱橫》:業內普遍認為此次缺“芯”危機很大程度上是兩個行業的供需錯配造成的,芯片行業對汽車恢復情況的判斷存在偏差,您對此怎么看?如何促進兩個行業的有效溝通與交流?
董揚:現在的確存在汽車行業和芯片行業互相之間溝通、了解非常不夠的情況。
芯片企業的人反映,汽車行業對芯片的了解不夠,汽車企業的設計人員中很少有人能講清楚對芯片的要求;很多芯片產業的人對汽車行業的需求理解也存在一定偏差,不知道汽車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芯片。
在中國,這兩大產業之間急需溝通。近期發布的《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就是希望促進汽車企業與半導體企業的溝通對接。
我們成立芯片聯盟,首要目標就是打破行業壁壘,讓兩大行業之間互相了解,進而融合形成一個以汽車芯片創新與應用為核心的新行業。
《汽車縱橫》:目前在汽車領域中已經有多個行業組織或機構,芯片聯盟有哪些不同之處?將起到哪些作用?目標是什么?
董揚:我們專門設立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就是為了聚焦,而不是把汽車芯片的相關工作作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一小部分。
因此在本聯盟中,汽車與芯片、軟件行業的地位是對等的。不是把汽車芯片作為汽車零部件中的一個小零部件,也不是把汽車芯片創新與應用工作作為芯片推廣應用中的一部分。因為汽車與芯片都是很強勢的行業,平等對話切磋才能迅速打通行業壁壘。
聯盟成立的最終目標主要是促進汽車芯片的創新與應用。通過交流研討,讓芯片行業更好地理解汽車產業和汽車產品的需求,進而研究開發出合適的汽車芯片;通過聚焦汽車產品需求的測試認證,盡早發現技術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新產品;促進汽車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盡快應用汽車芯片新產品,達到形成自主的中國汽車產品核心能力的目標。
《汽車縱橫》:針對目前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您對汽車和芯片行業有哪些建議?應如何應對?
董揚:當前的重要工作是構建適合汽車芯片發展的產業生態,需要全產業鏈參與、相關產業共同努力。
作為整車制造企業,要了解芯片,具有把汽車產品性能轉化為芯片設計制造參數的能力。整車廠要比過去加大對芯片的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并與芯片、軟件、系統開發制造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建立自己的控制操作系統。
還有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企業,要更加重視汽車芯片。這一層級是建設汽車芯片生態的關鍵環節。強烈建議一級汽車零部件系統供應企業,近期要加強與上下游的技術交流與溝通,要在常規的采購與供應程序之外加強交流溝通。
汽車行業還要重視中國芯片在自己產品上的應用,愿意開放平臺,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采購國際芯片的同時,保留且增加對于國內芯片的采購量,能用則多用。但這一定要建立在自己了解且芯片能用的基礎上。
希望芯片設計、制造和軟件設計、開發企業重視汽車芯片。雖然汽車芯片存在產品耐受性、一致性要求高、開發驗證周期長等困難。但我認為,業界流傳的汽車芯片利潤薄、投資回收周期長的說法并不準確,市場規模擴大以后將隨之改善。而且汽車芯片還有供應周期長、市場穩定等優點。當前汽車制造行業普遍重視汽車芯片,是芯片設計、制造企業轉型的重大機遇。希望芯片行業不要錯失這個機遇。
《汽車縱橫》:您認為在解決汽車缺“芯”的問題上,政府主管部門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董揚:在國家層面,我認為應將汽車所需要的高級別芯片,如智能網聯汽車所需的域控制芯片、以太網通訊芯片、智能計算芯片,列入國家級科研攻關計劃。
加大對汽車芯片人才的培養,在國家稅收和其他支持創新的政策包里,增加對汽車芯片的支持,包括支持建設汽車芯片專用的國家測試研究實驗室,支持汽車芯片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建議針對汽車芯片的首臺套政策盡快落地。重大裝備的首臺套制度的核心就是解決國內有了新設備而企業不敢用的問題,國家會為產品買保險,一旦出現問題由保險公司理賠。這種方法在重大裝備領域已經有成功的經驗,我們想將其應用到汽車芯片產業,促進汽車芯片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