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發
摘要:中國脫貧攻堅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全世界的莊重承諾。要發展農村金融,怎樣才能保本微利?已成為當前各金融機構支農發展的重大難題。未來農村金融會有些什么變化,新的亮點在哪里,怎樣方能有效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筆者從住房需求、經營需求、消費需求、金融支付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農村金融發展的構想、風險防范措施及農村金融發展的構想,為新時代農村金融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金融 構想
近年來,中國脫貧攻堅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全世界的莊重承諾。要發展農村金融,怎樣才能保本微利?已成為當前各金融機構支農發展的重大難題。未來農村金融會有些什么變化,新的亮點在哪里,怎樣方能有效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主要有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村鎮銀行等,其中信貸業務經營機構主要是信用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當前農民獲貸占比過低,預計獲得金融信貸支持家庭比例不超過30%,相比城市約80%的家庭獲得信貸支持,比例明顯過低。城市居民獲得信貸支持的主要原因是住房貸款占比高(包括公積金貸款),農村特別是貧團地區農民大多無法獲得住房貸款支持。存在原因主要是缺少抵押物、借款人收入不穩定、金融機構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貸款品種方面。農村貸款大多是生產經營性貸款,比如經營類貸款、種養殖業貸款等,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有惠農小額貸等產品。住房及消費貸款較少,原因是農村建房貸款無審批、規劃等手續,農民消費能力不足等。
從農村金融支持產品來看,農業銀行有惠農E貸、農民安家貸等信貸產品;農村信用社有農戶小額貸款、致富通;郵儲銀行有農戶小額貸、農易貸等產品。
農村貸款主體方面。目前,農村貸款支持對象主要是種養殖戶及個體經營戶。在擔保方式上,目前貸款抵押資產有房地產、林權、承包經營權等。針對貧困戶,各地均成立擔保基金或設立農擔擔保等方式,個別地區對貸款風險實行政府承擔70%、金融機構承擔30%的方式,但由于政府資金有限,擔保效果不夠理想。
二、當前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住房信貸基礎薄弱
一方面,農村不少地區住房缺少規劃,建設標準不統一、不規范。另外,一些地方農村住房地處偏遠,銀行放貸成本高,評估難度大。第三,農村住房使用土地為宅基地,屬集體所有,根據擔保法及民法典,不能辦理抵押登記,導致農村住房難以獲得個人住房貸款審批。
(二)生產經營貸款融資難
農村經營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基本上為種養殖業、林業等,投入產出效率低,受天氣等自然條件、技術及市場環境影響大,抗風險能力弱。同時,農業生產周期過長,部分農產品收獲期在5年以上,如重樓、八角、橡膠、油果等,商業銀行對此類生產經營無合適的信貸產品。其它方面,不少農業企業經營財務不規范,一部分農業企業通過個人賬戶核算,商業銀行在貸款調查、貸后管理中難以甑別,增加了商業銀行貸款操作難度。
(三)消費性金融占比低
由于農民獲得貸款渠道單一。汽車消費、教育、家裝、旅游等消費貸款占比較低,僅對貧困戶辦理助學貸款等少部分消費金融。加之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農民因收入不穩定,對糧食等物資更愿意有備無患,不愿意嘗試“寅吃卯糧”的消費觀。
(四)金融支付科技化不高
當前,農村支付現金占比較高,對支付寶、微信及各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使用率不高,與城市差距明顯。特別是偏遠地區,工資、銷售款大多采用現金完成,影響農村支付效率。
(五)經營規模化水平低
1978年,第一輪農村承包體制改革讓農村經濟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經過多年發展,在鄉村振興的新時期,農戶土地、林權等小、散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專業化形成嚴重制約。同時,受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業企業資金實力不足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低。
(六)產品銷售渠道單一
當前,云南農產品銷售主渠道是生產戶——收購商——批發商——生產企業——批發商——商戶——消費者這一產業鏈上下游流動模式。由于銷售渠道單一,中間環節過多,形成農產品價格失真。由于價格不透明,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賺到,生產者僅獲得少部分利潤。
三、未來農村金融創新模式探索
(一)住房金融信貸方面
城市以高樓為主的建筑模式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太可能會改變,而農村獨有、獨幢,依山而建、依水而立的風景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未來的10—20年,隨著國家實施交通強國戰略,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環境優美、居住舒適的優勢必將給農村住房建設帶來跨時代的發展。同時,隨著新型裝配式建材的逐步推廣,美麗鄉村建設的啟動,農村建房將迎來又一輪發展高潮。而隨著農民收入的逐年穩定提高,住房貸款也將成為農村金融的主要品種之一。
隨著農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未來30年內現有住房將逐步淘汰,受環保政策影響,農村住房必將由現在的混凝土方式演變為裝配式、可移動建筑方式。住房信貸可以采取以下方面解決:
一是貸款比率適當提高,城市住房一般按住房的70%進行貸款,裝配式可適當提高首付比例到4—5成等。
二是抵押擔保的問題,采取裝配式回購方式,利用裝配式建材(主要是鋼結構)可回收利用的優勢,貸款采取農戶信用保證及廠家回購方式,通過引入第三方解決貸款擔保難的問題,采用供應商回購方式,如不還貸款,供應商可將建材回購重復利用以保證金融貸款安全。
三是使用信用評級機構對地方信用進行評級,地方信用納入地方一把手工程來抓,全面推進誠信中國建設,政府在考核各地指標時增加信用村(鎮、縣等)考核指標,讓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違約可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生產經營性信貸業務方面
根據經營時間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如香蕉、重樓等種植周期較長的,對貸款期限進行延長。根據生產周期,針對農村經營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還款方式。未來5—10年,隨著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所有金融資產的流動將更加透明化,貸款資金流向將更加合理,對貸款用途的監管將更為準確、便捷。經營性金融可采取以下模式:
1.產業帶動發展模式。重點培植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線上貸款,以互聯網+模式,結合5G時代的產品應用,通過網絡金融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以北斗導航等新技術,對種植戶的產品進行系統監測。通過龍頭企業包銷模式,對農業產品進行訂單式生產,確保產品價格穩定,收入穩定。發生風險的由保險公司根據農業產品的風險進行賠付。
針對各地區產值規模較大的中藥材、特色農業等產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產業鏈在信貸、支付結算等環節給予產業重點支持。制定保護價格,由相應訂單組織農業大戶、個體戶按生產消費需求統一標準進行種植,保證產品質量。在產品生產后按訂單價格進行收購,防止價格過高、過低從而影響種植戶及各經營、消費環節的利益。
2.政府征信模式。對財政實力強、有一定擔保能力的地區,采取政府征信模式。由政府對有生產經營需求的農戶形成初步意見,根據客戶征信情況,推動重點產業發展。
3.專業大戶模式。對農村生產經營能力突出,有技術、有經營能力的專業大戶、產業帶頭人、農場主等新型經營主體,重點采用農村生產經營貸款滿足信貸需求,按其年經營生產收入的70%核定授信額度。采用循環使用模式由客戶在授信額度內通過網銀或掌銀自助辦理,每年由客戶經理進行現場調查一次,對客戶經營變化較大的,進行授信額度調整。
(三)消費金融業務方面
一方面簡化貸款操作流程。對農村小額消費貸款業務,如5萬元以內的可簡化手續,客戶寫一個用途聲明可作為放款依據,不再詳細調查貸款用途,不需要發票、合同等繁雜資料。如助學貸款,憑錄取通知書及學生戶口冊,可給予辦理貸款,還款由家長及學生共同承擔。另一方面,完善農村社保、醫保等保障體系,提高農村收入穩定性,提高農村整體消費能力。
(四)金融支付需求方面
加快農村支付渠道建設,通過5G場景應用,將農村金融支付場景逐步向手機支付、無感支付過渡。重點采取整村推進模式,各商業銀行大力推廣電子渠道建設,政府層面加大數字貨幣的推廣。風險防范方面,重點打擊網絡犯罪、電信詐騙,提升網絡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五)整合農村資產,提升資產使用效率
針對當前農村產業發展小散差的特點,以農村土地整合、政府統一規劃、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基金助推、農戶土地入股分紅并在入股企業就業等方式,實現產業化、現代化。改變傳統企業租地、建廠,企業與農戶無關聯,企業生存和發展與農戶無關,企業與農戶存在對立等狀況,將企業與農戶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對現有的荒地、集體用地、自留地、承包地等進行統一規劃,推動連片種養殖業發展。通過產業基金+農業龍頭企業+農戶入股等方式,構建農戶與企業利益共同體,提升經營效益。
通過當前農村“三資”產權改革推動農村資產高效整合。國家建立長期的產業發展規劃,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提升農產品生產透明度。按一縣一業的思路,精細化全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規劃,促使其協調發展。一方面,讓生產產品能保供應;另一方面,確保生產產品價格穩定,最終實現生產與消費雙方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國家戰略,對農村資產進行綜合治理,實現規模化、精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
(六)以互聯網+模式,實現個性化、訂單式農業發展
隨著居民生活的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成為新常態。美好生活需要美好食物,為此,無公害、無農藥等環保食品逐步成為人民生活的美好需求。隨著物流不斷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及大數據時代來臨,訂單式農業將逐步走進千家萬戶。
舉例來看,每個城市(縣城)成立互聯網門戶網站,個人通過手機APP下訂單。每個家庭喜歡吃什么地方的蔬菜、肉、大米、油等食品,通過手機APP定制下一年訂單計劃并支付訂金。相關地區企業及個體根據訂單量開展生產,產品收獲后通過物流送達。農戶(企業)生產產品,通過網絡視頻可監控,將生產中施藥、施肥、采摘等過程讓消費者明白,實現個性化、訂單式生活服務。
四、農村金融的風險與防范措施
一是信用風險。社會層面,主要通過政府構建誠信體系完成。對信用較好的地區,將采取利率優惠,產業基金助推。在全社會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加大對失信人員處罰力度。
各地以縣為單位,設立農業產業化擔保基金,對金融支持地方產業發展形成風險的給予一定比例補助。在金融機構方面,通過訴訟方式催收,對拒不還款實施信用懲戒。
二是產業風險。農業產業發展受自然環境變化影響大,通過開展農業保險、互助公益基金等方式分散風險。比如倡導每人捐贈1元食品安全風險基金,全國14億人,每年可建立14億元風險金,對損失較大的地區由風險公益金進行補償。
三是操作風險。對住房、產業信貸方面的風險,通過百度地圖等依托5G應用新技術手段,通過衛星照片開展客戶調查,減少人工現場調查環節,確保經營真實性,防范虛假經營風險。
五、未來農村金融發展的展望
(一)以科技引領,網絡金融必將成為發展必然
5G時代的來臨,必將給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未來必須依托網絡金融業務、5G等科技手段實現金融創新。在貸前調查、貸后管理中,逐步通過衛星數據做好網絡基礎調查代替現有人工現場調查,各商業銀行通過網絡金融服務廣大農村市場。
(二)以客戶為中心,搭建全國農產品價格與供應數據平臺
建設全國農產品大數據平臺。通過電子商務、銀行掌銀、網銀等電子化產品,幫助客戶銷售全國各地特色農產品,讓農產品交易價格市場化、透明化。同時,搭建訂單式農業銷售平臺,在每個縣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商服務平臺,讓訂單式農業走入千家萬戶,讓體驗式銷售、購物逐步成為現實。通過農產品產業鏈將生產企業、批發商(電商)、消費者聯為一個整體,為廣大客戶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務。
(三)讓返鄉創業、鄉村養老等生活模式逐步回歸本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交通、醫療、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部分人口將從城鎮向農村反向遷移。特別是隨著鄉村旅游、美麗鄉村計劃的逐步實施,部分老年人將從城鎮向農村轉移。農村金融將迎來新的機遇。同時農村富裕是未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農村小康才是全面小康。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實施,農村金融也將迎來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文山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