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栽瓜種豆”,隨著仲春的來臨,在城里小住幾日的父親便開始念叨這熟悉的農諺,幾次三番要動身回老家打理他那荒廢一冬的菜園。這春日里的農諺,如一把標度尺,時時提醒著深受農耕文化熏染半輩子的父親切莫耽擱了農事。
春日里的農諺,大都和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連,就像傳承鄉村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印象里,許多幾近于文盲的祖輩們,一年到頭忙于田間勞作,掛在他們嘴邊的莫過于一個又一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農諺了。對于孩童時期的我們,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這種最早的文化啟蒙。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記憶里,春節一過,許多鄉親們還沉浸在走親訪友的歡樂中,祖父就開始起圈預糞。和煦的陽光里,祖父拉上架子車,將宅院四周的枯草清理一空,放到豬圈的池子里漚制。那時,我家堆積的農家肥已足足有兩個立方,惹得左鄰右舍的莊稼老把式們羨慕不已。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一到春播時節,這句膾炙人口的諺語便成了祖父教育兒孫輩兒的口頭禪。春日里,天剛蒙蒙亮,祖父就開始趕著牛下地了。細浪翻滾,鐵犁劃開了剛剛解凍的黃土地,不到一袋煙工夫,半畝的地就整耙完畢,在和風的輕撫下靜待著種子入懷。此時,祖父立于剛剛冒出草芽的田坎上,吧嗒吧嗒地吸著旱煙,眼里滿是希望的憧憬。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地流”。每到谷雨時節,老家黃淮平原的千里沃野,雨絲潤吻著大地,蔥蔥蘢蘢的麥苗在雨霧中搖曳,乳白色的雨霧覆蓋在淡黃的油菜田上,舉目望去,一幅綠黃相間的油彩畫映入眼簾。趁著墑情,祖父和祖母領著叔伯、姑嬸們來到留好的春地里,種上綠豆、黃豆,還套種著辣椒、茄子、四季豆、旱黃瓜等蔬菜。
“天九盡,地韭出”。趁著滿眼的春光,小菜園里由祖母打理的韭菜,也悄悄地探出了鵝黃色的小腦袋。一場春雨過后,一畦畦新長的頭茬春韭很快就出落得水靈嬌翠,綠瑩瑩的葉子散發出股股淡雅的清香。一大早,祖母就手持一柄鐮刀,挨著地皮輕輕一割,一把沾有露珠的韭菜便收于手中。青黃不接的早春,有了韭菜的裝點,巧手的祖母便可搭配制作出十幾種清香鮮美的食物來。
“清明后谷雨前,既種高粱又種棉”。“五一”前后,豫南大地已是春暖花開,這是個最適合移苗的時節。打開育苗床的薄膜,長得整整齊齊的棉花苗一棵棵茁壯碧綠,充滿著無限生機與活力。趁個多云或陰天,祖父就帶領全家人一齊上陣,有的打畦,有的澆水,我們小孩子們也拿著小鏟為小棉苗的移栽挖穴、培土。
“打了春,赤腳奔,挖薺菜,提茅針。”春日里,村子里饞嘴的孩子們,特別對清爽甘口的茅針鐘愛有加。夕陽西下,放學的鐘聲一響,小伙伴們背著書包沖出校園,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聚到田埂,像尋覓寶貝一樣耐心細致地搜尋。然而,春光易逝,茅針很快就長成了盡情飛舞著的茅花。伴著初夏的暖風,茅草可瘋長到一兩尺高,風一吹,朵朵茅花就像招展的旌旗,蔚為壯觀。
春日里的農諺,寓意豐富,妙趣橫生,昭示著農耕文化的無窮智慧。這些銘刻于記憶里的農諺,堅守于歲月深處,時時提醒人們不誤時日,要在這美好的春光里奮進前行……
作者簡介:劉韜,河南遂平人,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供職于駐馬店市驛城區人武部。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