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世涵

中華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它是一座文化寶庫,是一場饕餮盛宴,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擁有這燦爛的文化而感到無比驕傲。其中,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歷經了歲月洗禮,在文學史上始終熠熠生輝,每每賞讀都會感受到那無法替代的文學底蘊。
提及《詩經》,大家都不會陌生。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經歷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感受并且學習著《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的,正是因為經過我們對于《詩經》的了解和理解,才讓我們同它有了共鳴。它,反映了社會現實,有喜有憂,所以又是如此的真實。
猶記得上小學時第一次接觸《詩經》,那時年齡尚小,只知道詩要背過才能真正理解,但理解得也不夠深刻,記得那是一篇游子盼歸詩,名字叫作《采薇》,是雅中的小雅。沒有學過《詩經》,便更加理解不了風、雅、頌,以及大雅和小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看似樸實無華的景物卻寄寓著一顆漂泊孤苦的心。因為戰爭始終不能歸家,而思緒卻無時無刻不心念著故鄉,這也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理,這種現實主義正是《詩經》所獨有的。
后來,讀了初中,學習了《關雎》和《蒹葭》。不論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邈遠,還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靜美,都無不吸引著我的目光,對于美的守望,對于愛情的向往,都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曹操也喜歡引用《詩經》的內容,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都代表著《詩經》在當時的地位與作用。還有《碩鼠》這首詩,其中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表達了對于統治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憤慨,以及對貧苦百姓深深的同情,這也是《詩經》的現實意義所在。
高中時代,我們又學習了《無衣》,感受到了對待敵人的態度,以及同仇敵愾的勇氣和力量。疫情當前,《無衣》這首詩也激勵著眾多白衣天使勇敢逆行,不懼危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大愛與擔當,無悔的選擇與執著,讓我們知道醫生這個詞語不是簡單的說說,而是無悔的選擇。
如今學習國學經典在一些人看來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在不停地追求一種快節奏的生活,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做著現代的事,我們喜歡追劇追星,看一些有關言情或者科幻的小說,看那些奇特的電影,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忘記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學習國學經典不是過時,而是一種新的開始,了解國學,才能積淀和深化我們每個人思想中的國學內涵。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化軟實力才能帶領我們走向更好的將來。《詩經》作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雖來自生活,但它也是一種藝術,所以又高于生活,絕不僅僅是學習幾次就可以理解通透的。我們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有朝一日方可成為更值得別人欣賞的自己。
古人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讀書,不能忘記讀國學經典;我們學習,不能忘記學國學經典。那些浸潤在歷史里的國學,讓我們感嘆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更是我們文化強國建設的巨大底氣。學習國學,讀懂經典,經典常在,文化常新!
(作者系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外語系學生)
(責任編輯 蔡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