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甘肅 合作 747000)
投放區域碌曲、瑪曲、夏河、卓尼、合作等地區,屬于甘南州純牧業鄉(鎮),氣候的是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高寒陰濕,無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二季之別。草原類型為高寒草甸草原,域內海拔平均為3 000 m,降水量年均600~700 ml,主要有高原鼠兔高原鼢、喜馬拉雅旱獺等19種不同草原類型的優勢種害鼠。投放區主要以高原鼠兔危害區域為主,其中碌曲、瑪曲、夏河平均洞口密度4 864.8個/hm2,鼠密度444.6只/hm2;植被蓋度在50%左右;裸露地達到50%以上。投放地主要植被為垂穗披堿草、嵩草、針茅、早熟禾、委陵等種類。
2019年10月12日至19日,分別向碌曲的尕海、拉仁關;夏河的桑科達久灘、牙利吉、博拉鎮;瑪曲的尼瑪、歐拉、河曲馬場、大水種畜場;卓尼的完冒鎮;臨潭新城鎮、羊沙鎮及合作市的佐蓋曼瑪等鄉村(場)共計放歸野化銀黑狐60只,其中佩戴獸用追蹤器銀黑狐8只,通過獸用追蹤器GPS定位和人工巡查發現,找到6只,其余2只在GPS定位點周圍均有銀黑狐活動軌跡及遺留糞便;未佩戴獸用追蹤器項圈的52只,找到17只(其中碌曲尕海1只、拉仁關1只;夏河桑科1只、牙利吉4只;瑪曲縣河曲馬場2只、大水種畜場2只;卓尼的完冒鎮3只;臨潭新城鎮1只及合作市的佐蓋曼瑪2只),其余35只未發現死亡情況,在投放點周邊有銀黑狐活動軌跡及遺留糞便。
碌曲的尕海加倉村、夏河的桑科達久灘、瑪曲的河曲馬場四隊等3個鄉村(場)以高原鼠兔為主的區域各選擇3個樣地,共計9個樣地。調查時間為2019年8月(投放前)、2020年10月(投放后)。

表1 鼠害天敵銀黑狐投放前后鼠兔密度調查
3.2.1 樣地設置 以1:50000地形圖為野外作業調查圖,一個樣地以75 000畝為基準,并在野外調查圖上標明GPS定點和樣地號。
3.2.2 樣方設置 樣方主要采用圓形,不應少于3~5個,每個樣方面積75 畝。
3.2.3 害鼠調查 堵洞開洞法。在選擇的樣方內堵塞所有洞口,第二天統計被鼠打開的洞口數,然后在開洞口設置鼠夾進行捕鼠,之后統計鼠的數量,計算出系數。
3.3.1 樣地和樣方設置 在選定的草原鼠害地的樣地內,每個樣地內設置樣方3個。樣方面積為0.25 m2。
3.3.2 調查內容 為草地類型、生物種類、蓋度、高度、裸露面積、地上生物量等數據。
銀黑狐投放地碌曲的尕海加倉村、夏河的桑科達久灘、瑪曲河曲馬場四隊,高原鼠兔密度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其中瑪曲河曲馬場四隊平均洞口密度由投放前5 452.4個/hm2下降到3 760.9個/hm2,下降了31%,鼠密度由497.1只/hm2下降到332.9只/hm2,下降了33%;碌曲尕海加倉村平均洞口密度由投放前4 978.2個/hm2下降到2 500.7個/hm2,下降了50%,鼠密度由476.1只/hm2下降到246.4只/hm2,下降了48.7%;夏河的桑科達久灘平均洞口密度由投放前2 683個/hm2下降到1 549.1個/hm2,下降了42.3%,鼠密度由307.3只/hm2下降到128.2只/hm2,下降了40.5%,效果顯著(見表1)。
通過調查,投放地主要植物為甘南垂穗披堿草、早熟禾、矮嵩草、美麗風毛菊、長毛風毛菊、火絨草、鵝絨委陵菜、珠芽蓼,其中以鵝絨委陵菜、美麗風毛菊、長毛風毛菊、火絨草、鵝絨委陵菜、珠芽蓼等毒雜草為主要優勢植物。經過調查數據顯示全州投放植被蓋度由14.6%增加到16.1%,增加了10.3%;地上生物量由66.5 g/m2增加到73.6 g/m2,增加了10.7%。各市(縣)投放地植被狀況見表2。

表2 銀黑狐投放地生物多樣性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全州投放區域平均植被蓋度由14.6%增加到16.1%,增加了10.3%;地上生物量平均由66.5 g/m2增加到73.6 g/m2,增加了10.7%。銀黑狐投放地碌曲的尕海加倉村、夏河的桑科達久灘、瑪曲河曲馬場四隊,高原鼠兔密度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其中瑪曲河曲馬場四隊平均洞口密度由投放前5 452.4個/hm2下降到3 760.9個/hm2,下降了31%,鼠密度由497.1只/hm2下降到332.9只/hm2,下降了33%;碌曲尕海加倉村平均洞口密度由投放前4 978.2個/hm2下降到2 500.7個/hm2,下降了50%,鼠密度由476.1只/hm2下降到246.4只/hm2,下降了48.7%;夏河的桑科達久灘平均洞口密度由投放前2 683個/hm2下降到1 549.1個/hm2,下降了42.3%,鼠密度由307.3只/hm2下降到128.2只/hm2,下降了40.5%。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