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怡
沉睡的山間,只有鼻息聲縈繞周邊,遲遲不散。媽媽一路小跑,早已往前面走遠,留下我一人喃喃自語著清早爬山的煩倦。
此時的金峨山,萬籟俱寂。大片大片的樹都落了葉,等著山風掃盡。松鼠與鳥群不見蹤影,灌木叢上的積雪尚未化開,只看見山頂云霧繚繞。好一個寂寥清冷的冬天。
“快點!”媽媽的一聲催促伴隨著陣陣余音,我加快了腳步。空曠的大山就好像只屬于我們倆。好不容易到了春節假期,我本想睡個懶覺,媽媽卻說去山上走走,活動筋骨的同時,順便去探訪一下兒時記憶中半山腰的那座老石宅。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還可以享受一碗主人拿手的醬肉面。可哪知道,這山又陡又繞,每邁開一步都要費好大氣力。
憑著媽媽的記憶,我們才得以不走彎路,臨近中午時分才來到半山腰。
山路一下寬了許多,媽媽說的那座老石宅就藏在眼前的雜木叢中。最醒目的,是滿眼斑駁的石墻上鑲嵌著一顆很有年代感的紅色五角星——媽媽說的老宅應該就是這里了。
炊煙從老宅背側裊裊升起,我想,大概是主人已經備好食材,開始做午飯了。屋里飄出來的香味勾起了我滿胃好奇心。我們在門口找了一張長椅坐下,一位婦女迎出來。
“新年好,我們要兩碗醬肉面。”
婦女笑著微微點頭,不一會兒就端出來兩碗熱騰騰的醬肉面。熱氣漫上我的舌尖,我很快就解決了大半碗。嫩到骨子里的醬肉和富含彈性的面真是絕配,浸潤在湯的五味中,安撫我激蕩的味蕾。這種享受與淡淡的香味磨合,不愧是媽媽推薦了一年的美食!可為什么這樣的美食,卻隱藏在這人跡罕至的山間呢?
媽媽似乎讀懂了我臉上的疑慮,便講了一個故事。
抗戰時期,金峨山下的村民們收治了一名受傷的抗戰游擊隊員,并讓他藏身于這座老石宅中。一個大年三十的深夜,日軍包圍了村莊,并上山搜人。萬分危急之中,只有一個孩子沖破包圍圈,在受了槍傷的情況下,忍著劇痛,冒著冬夜的刺骨寒風前去山中報信。可是他從來沒上過山,只能在黑暗中艱難摸索。直到第二天晌午,小男孩才踉踉蹌蹌地爬到這里,找到了游擊隊員。游擊隊員最終脫險了,而孩子卻永遠離開了人間,甚至沒吃上一口游擊隊員為他煮的醬肉面。后來,人們就在石宅的墻上鑲嵌了一顆紅五星,以此紀念這個小英雄。并且,往后每年的春節,都會有很多志愿者在這里給進山的村民準備一口熱騰騰的醬肉面,他們大概是想用這種最樸素的方式,來緬懷那個孩子和許許多多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前赴后繼的革命先烈吧。
我聽著故事,不知不覺中放下了碗筷,想象著小男孩一路的艱辛:他跌過的跤、熬過的痛,以及超乎他年紀的恐懼與意志……
一旁的婦女無意間聽到媽媽的話,暖心一笑,拒絕了媽媽準備掏出來的錢:“沒想到現在還有人記得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你能給孩子講這些,這一份不忘烈士先賢的心,才是最有價值的。這錢就不用了,算我請客。”
記得曾經有位美食家說過,美食要有故事和真情才更入味。我想,正是這個小男孩的英雄事跡和這顆閃耀在石墻上的紅五星,半山腰的香味才一直縈繞不散直到現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