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3日舉辦的2021首科新年論壇上,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
據悉,《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于2017年首次發布,已連續發布四次。報告選取中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對其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與評估。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共4個,分別為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二級指標共10個,包括創新人才、研發經費、政策環境、信息環境、創業服務、金融服務、科技產出、經濟發展、綠色發展、輻射引領;三級指標共21個,包括創新資源三級指標4個,創新環境三級指標4個,創新服務三級指標4個,創新績效三級指標9個。
《報告》指出,中國城市科技創新存在以下特點:一是科技戰“疫”成效卓著,城市韌性短板凸顯;二是發展水平總體較低,中心城市“C位”主導;三是南北差異分化加劇,東南區域一枝獨秀;四是頭部城市競爭激烈,深圳上海加速趕超;五是城市群新塑生態圈,新基建逐鹿第四極;六是創新版圖全球重構,開放創新只爭朝夕;七是科研功利化現隱憂,治理現代化待加速;八是“雙循環”砥礪新征程,新“百年”力開新格局。
《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蘇州、武漢、西安、天津、珠海、無錫、合肥、成都、長沙、廈門、寧波、青島、濟南、常州。
從省級區域來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除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外,江蘇地區的城市最多,有4個城市;廣東排名第二,有3個城市;浙江和山東并列第三,分別有2個城市;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和陜西6個地區各有1個城市入選。
省會與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共36個,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武漢、西安、天津、合肥、成都、長沙、廈門、寧波、青島、濟南和鄭州17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高于均值。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分別排名第1、第3、第9、第19位。
報告樣本城市中,除省會城市以外的地級市共253個,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蘇州、珠海、無錫、常州、嘉興、蕪湖、東莞、佛山、中山、鎮江。
通過對我國14個規模較大的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報告》發現,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處于第一梯隊,大幅領先于其他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內27個城市中,24個城市進入100強榜單,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4個城市處于前10強,無錫、合肥、寧波、常州等4個城市處于20強。
從國際上創新型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城市群作為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國乃至全球資源的“創新共同體”,對于城市群內城市的創新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在塑造新的創新地理格局和城市創新生態。
賽迪顧問總經理秦海林對此分析稱,單個城市所具有的發展優勢、推動要素流動的能力都比較有限,科技創新生產要素的流動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大的時空中去執行,因此創新從單體的發展到群體的發展、從城市到城市群的發展是必然趨勢,也更有力量。
《報告》中還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處于第一梯隊的幾大城市群外,長江中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等第二梯隊也正不斷發力。目前,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著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布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力求在科技創新發展中搶得先機,成為中國城市群創新發展的第四極。秦海林表示,在第二梯隊中,成渝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比較重要的創新區域發展落點,深圳和香港當前需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這樣才能實現要素流動的頻率、速率和效率進一步上升。接下來,城市群內部要更加突出要素的流動和要素分工的協作,實現要素價值的比較優勢,來實現新的城市群的競爭優勢。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表示,雖然部分區域科技水平增長較好,但我國大多數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處于較低水平區間。《報告》顯示,我國城市2020年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均值為0.332,中位數僅為0.2948。僅有102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高于均值,有187個城市低于均值,多達222個城市創新發展指數仍低于0.4。
同時,南北差異分化加劇,20強城市、50強城市中,東南區域均占據半壁江山。《報告》顯示,從城市口徑的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從業人員數來看,東南區域虹吸效應顯著,其他區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科技人才流失。289個城市中,科技領域從業人數增加最多的三個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保定,依次是26 836、23 432、15 677人。東南區域人才增量最高,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四個區域出現科技人才負增長。其中東北科技人才下降3.5萬人,全國占比下降0.8個百分點。
對此,關成華表示,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一方面須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不斷提升科技服務能力,促進現有科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還需注意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引導形成科技研發的需求導向,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發展質量,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
同時,關成華還指出,目前來看,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4個一級指標維度上創新環境平均得分0.930,但創新資源均值僅有0.166,大幅度落后其他維度的指標,這表明中國的城市整體上創新的資源是不足的。
對此,關成華建議,未來應持續加大開放力度,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尋求利益共同點,利用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加快在細分領域構建創新共同體,以全球視野優選創新人才,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著力提升城市國際科技合作和創新資源水平。(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