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

相信大家已經(jīng)通過各種媒介了解到,《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賈玲紀念亡母的作品:2001年,也就是賈玲19歲到北京求學那年,母親意外車禍去世,成了她心里的痛。她想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彌補養(yǎng)欲善而親不待的遺憾;或者說是與這種刺痛達成和解,與亡母達成和解,給這層遺憾盡可能畫上一個句號。
但無論哪種心緒,都無礙于賈玲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的真誠:她就是想借用藝術尤其是電影造夢的方式,再次接近母親,以另一種形式,來彌補現(xiàn)實無法完滿的創(chuàng)傷。
不過,真誠并不意味著蠻憨。
恰恰相反,賈玲的真誠很精巧。
在賈玲的真誠里,野心沒那么大成分。她想要的超級簡單,就是穿越回去,讓媽媽開心。
這就是她和《你好,李煥英》超脫的地方。對她來說,穿越是幌子,改變過去也是幌子——說直白些,穿越回去并不是要真的做出改變(盡管她確實有一些嘗試),而是要重溫母女親情,最重要的是要讓媽媽開心,以此彌補自己內(nèi)心的缺憾。
這野心成分不大的穿越梗,反而讓《你好,李煥英》獲得更具撼動性的情感穿透力。賈玲在穿越后直接挑明了:你開心嗎?我能讓你更開心!這注定賈玲不會追求其他穿越片所要求的層次豐富的懸念、張力極強的戲劇沖突,她追求的是點點滴滴、瑣瑣屑屑甚至可以說得上是雞毛蒜皮,她就是要在春風化雨般的細節(jié)上,用內(nèi)在的情感力量推動故事,讓觀眾以親情代入其中后,在結(jié)尾處來個大反轉(zhuǎn),觀眾瞬間就淚奔了。
賈玲的真誠與精巧,正在于此——就像最高贊的豆瓣短評說的那樣:“你以為你已經(jīng)很愛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中更愛更愛更愛你。”
但也正是這個瞬間擊垮觀眾情緒的設定,凸顯了我們對母親這一形象傳統(tǒng)的、保守的、刻板的甚至可以說是落后的想象。
這并不是說李煥英體現(xiàn)出來的母愛是假的。恰恰相反,她和電影都很真誠,包括賈玲和張小斐等在內(nèi)的一眾創(chuàng)作者和演員也很真誠,否則《你好,李煥英》也不會收獲現(xiàn)在這樣的成功。
問題是:我們預先設定母親就是要為愛付出,就是要為愛犧牲、任勞任怨、無私忘我,以至于到了哪怕能選擇人生重來,還是要為孩子這樣去生活的地步。
在情感沖擊下,它把母愛和犧牲畫上了等號。
不能說這有錯,畢竟大部分人的母親都如此。
只能說不一定非得這樣,而且還要說母愛并不總是這樣,否則人們也不會提及“原生家庭”就隱約覺著有負面含義,豆瓣小組里也不會有個鬧到被封掉的“父母皆禍害”小組,更不會有那么多人討論父母如何傷害了自己。
母親以愛為名的犧牲、束縛和禁錮,到底讓子女陷入怎樣的人生困境里,并讓身為母親的自己陷入到怎樣的人生困境里。
一切在道德上因為犧牲而值得被歌頌的東西,都理應被打上問號。
就像《你好,李煥英》里的母愛,它是徹頭徹尾犧牲了自我的,也是傳統(tǒng)教育和道德不斷夯實的——母親就是為了家庭尤其子女默默付出、默默犧牲的。就像歌德在《浮士德》結(jié)尾寫的那樣:
永恒之女性,引我們上升。
而子女呢,也就要在這個框架里給予一定的認可、接受和回報。
《你好,李煥英》的巨大成功,無形中強化了我們對母親的刻板觀念,給母親和子女同時施加了關于親情的雙重道德壓力。
但母愛并不一定非要如此。作為子女,更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犧牲到讓子女左右為難的地步——這就是為什么河南鄭州的蘇敏,能開著自己攢錢買的車天南海北地自駕游,因此收獲大批粉絲的原因:在她覺得付出足夠、責任完成后,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卻忽略了:
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卻也可能因此而給生活當頭一棒。
源于生活的時候,它很可能只是刻意提純了復雜事物的某一個面向,用藝術的形式放大后展示給受眾,以至于讓人們在觀賞和遮蔽中,忽略了背后存在的其他維度,從而導致以偏概全的接受與理解,給現(xiàn)實生活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和障礙。

導演: 賈玲
類型: 喜劇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1-02-12
片長: 12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