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在一個漆黑的雨夜,道路被淹、信號中斷,與世隔絕的破舊汽車旅館里,有十一個人暫避于此。他們是:曾經的警察(現任汽車司機)、過氣女明星、旅店假老板、擁有田園夢的妓女、神秘的一家三口(神經質的繼父、慈愛的母親、胖乎乎的小男孩)、假警察和他捕獲的真犯人、一對新婚夫妻。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血腥的恐怖屠殺。到底誰能逃出生天,誰是兇手?這就是電影《致命ID》(identity)的大致內容。
剛開始,觀眾或許認為這是一部血漿橫飛的恐怖片,繼續看會以為是“暴風雪山莊模式”的懸疑推理片,看到最后才發現原來是一部反映多重人格障礙的心理犯罪片。
人格分裂是電影鐘愛的題材,此類影片經典“爆款”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分裂》《一級恐懼》《搏擊俱樂部》《機械師》《禁閉島》《秘窗》,還有成為不少人“童年陰影”的希區柯克的《驚魂記》。
這些影片利用了主人公人格分裂之后產生的“多重角色”,通過他們影片布下一個個撲朔迷離的“局”,透過強烈的懸疑感,令觀眾欲罷不能。在帶給觀眾藝術體驗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多重人格這個心理問題的關注。
人格分裂是一種自我認知病態化的反應,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專業的學術名稱,即“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和“多重人格障礙”。如同在一個身體里裝了多個靈魂,這些人格有不同的認知和外在表現,輪流占據宿主身體,發揮主導作用。本片中主人公麥肯患有嚴重的多重人格癥,這11個人就象征著他分裂出的11種人格。
多重人格的出現往往與患者童年的不幸遭遇或是戰爭、自然災害等慘痛經歷有關。比如本片中主人公麥肯就是在童年時期被母親虐待遺棄,心靈嚴重受創,造成人格障礙。這種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在痛苦、扭曲、非正常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狀態之下,人為了自我安慰,分裂出了其他人格來分擔痛苦,以更有效地保護自己;更有甚者,還會分裂出“暴力型”的人格,增加安全感。這種在早期以防御為目的出現的多重人格,在一個人成年后往往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比如記憶斷層、思維不受控、行動不自主等,嚴重的還會危害他人和社會。
包括本片在內的不少同類題材電影都取材于美國的威廉·米利根(簡稱比利)案件。比利的童年充滿苦難,心理扭曲的他啟動自我防御機制,陸續為自己創造了23個國籍、年齡、性別、才能、性格各異的人格用以承受痛苦、保護自己,這些人格再加上完整融合的自身,構成了“24個比利”。1977年比利在兩周內犯下三起暴力案件,最終因被診斷為多重人格障礙被判無罪,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卻獲判無罪的嫌疑人。“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有些人就會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開來承受。”比利用這句話詮釋了人格分裂這種狀態。
看完本片,觀眾就會觸摸到被層層懸疑驚悚外殼包裹之下的那個沉重的社會問題——心理保護尤其是兒童心理保護問題。本片的結局耐人尋味,主人公最后一個善良的人格被邪惡人格所殺,而這個邪惡人格竟然是一個小男孩,意味著主人公最終還是被邪惡人格占據,童年陰影已經將他徹底毀滅。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一個兒童都是帶著善意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不應該被惡意對待,針對兒童的虐待不僅僅是教育方式的問題,不只是家務事,更是一種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和嚴肅的法律問題。因此,在塑造自身人格的問題上,要沉淀陰郁,以愛與寬容,學會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