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慶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在《地學前緣》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揭示,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擁有全球最潔凈的環境條件。
“新的研究首次從雪冰-大氣化學角度闡明了第三極是全球最潔凈的地區之一,研究成果為推動第三極地區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數據支撐。”論文通訊作者、重慶大學副教授游超告訴《中國科學報》。
第三極地區毗鄰全球人口最稠密且發展迅速的地區,其環境狀況一直備受科學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1月4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占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鹮、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不斷強化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為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只以上。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科學家們表示,由于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
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已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洋逐漸酸化,尤其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參與此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稱,現在開始保護這些特殊物種以及它們的棲息環境還為時不晚。

據國外媒體報道,當NASA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來到土星的衛星土衛二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年輕、表面光潔、冰層覆蓋的星球。土衛二表面的有些部分比較古老,而且還有環形坑,但是在其他部分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地表有新近的活動。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土衛二的地質活動曾經較為活躍。而且土衛二也靠近土星E環,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土星E環中的物質可能來自于土衛二,進一步表明土衛二上存在地質活動。
自此之后,科學家們已經對這顆冰雪覆蓋的星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土衛二冰冷的地表下面,有一個溫暖的含鹽冰下海洋,使其成為尋找生命的一個主要目的地。

記者從北京市氣象局獲悉,北京多個氣象站最低氣溫突破建站以來1月上旬歷史極值。觀象臺最低氣溫-19.6℃(出現在1月7日05:56),為1966年以后冬季最低值(-27.4℃,1966年2月22日)。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雷蕾介紹,受西伯利亞南下強冷空氣影響,6日北京出現大風、強降溫天氣,大部分地區偏北風5級左右,陣風8~9級;氣溫大幅下降,7日早晨全市20個國家級氣象站中有10個站最低氣溫跌破1月上旬歷史同期極值,其中石景山、通州、順義、昌平、霞云嶺、上甸子共6個站跌破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

18世紀末,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鴨嘴獸,它長得像海貍,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鴨嘴獸表現出一系列奇怪的特征:產卵而不是胎生,分泌乳汁,沒有牙齒,有毒刺,有10條性染色體。這種古怪的半水棲動物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領導的國際團隊對鴨嘴獸基因組進行了獨特的研究定位,首次繪制出了完整的鴨嘴獸基因組,并找到了一些鴨嘴獸奇怪特征的答案。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自然》。

未來宇航員如何從火星返回地球?最新研究顯示,他們可以利用火星上的甲烷制造火箭燃料。目前,研究人員已設計一種最新方法制造以甲烷為基礎的火箭燃料,他們希望該燃料能使火星返程地球變得切實可行,據悉,該觀點之前是由埃隆·馬斯克和SpaceX公司的工程師們提出的,他們考慮如何利用火星冰層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產生甲烷中的碳、氫分子。
所以,從理論上講未來宇航員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將火星上的冰和二氧化碳等物質轉化為返回地球的火箭燃料,這種新方法目前還僅是一個“概念驗證”,這意味著當前僅在實驗室中進行過測試,而沒有在現實環境中實測。
(編輯/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