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鋒
對于成功的企業而言,往往有三個力量支柱:一是產品力,二是組織力;除少數隱形冠軍,對于眾多上市公司及互聯網企業來說,還有第三個力量:資本力,這一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許多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一開始就是憑借資本的力量,燒錢燒出來的。傳統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后,要成為產業領袖和行業霸主也要借助資本的力量,收購兼并,進行產業整合。所以產品力、組織力、資本力這三種力量是支撐企業做大做強,進而成為產業領袖的“三支柱”。
做好做大靠產品力
企業要產品至上,才有持續的生命力。企業要硬,首先要硬在好的產品與服務上。所謂“以客戶為中心”,如果沒有好的產品,以“客戶為中心”就是一個偽命題。要有過硬的產品,就必須技術創新領先,而要實現技術創新領先,就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華為能夠走到今天,就是靠產品技術創新,就是靠每年從銷售收入里至少拿出10%以上投入研發。1998年頒布的《華為基本法》規定:我們的經營模式是,抓住機遇,靠研究開發的高投入獲得產品技術和性能價格比的領先優勢(第二十二條);我們保證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有必要且可能時還將加大撥付的比例(第二十六條)。華為2019年的研發投入已占銷售收入的14.6%。
做強做久靠組織力
企業光有好技術、好產品能不能做大做強?為什么很多科學家創辦的高科技企業注重研發,也有創新性、技術含量高的好產品,但企業還是做不大、活不長?答案是光有技術和產品,沒有組織力,好產品賣不好、賣不廣、賣不長。
我曾在一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當獨董,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有資格評院士的教授,絕對的行業技術權威。他的公司上市時與競爭對手的規模差異不大,而且在某些技術領域超越競爭對手。每次談到競手對手及其老板,他都顯得不屑一顧,滿臉瞧不上,覺得競爭對手的老板不懂技術。事實上,競爭對手的老板雖然技術沒他強,但人家胸懷格局大,能吸納優秀人才,注重組織能力,能整合全球技術。企業家如果只懂技術和產品,不懂江湖,不通人性,不了解人的需求,就沒有優秀人才愿意追隨他,最后大樹底下不長草,獨木難成林。老板如果只抓技術與產品,格局不高,不關注戰略與經營命題,不抓團隊與組織能力建設;專家型企業家往往過于事必躬親,關注細節,不抓大放小,而是抓小放大。這樣的企業都走不長遠。
成為產業領袖還需資本加持
企業有產品力,也有組織力,但為什么許多企業還是出問題,難以成為產業領袖?企業做大做強,還需有第三種力:資本力。如互聯網企業憑借資本的力量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與市場相對壟斷,眾多企業依靠資本的力量收購兼并,進行產業整合,或構建產業生態。
但資本力是把雙刃劍,運用不好會傷了自身。如方正集團是靠獨創的好產品激光照排機起家的,海航是靠貼心的服務產品贏得客戶認可與市場地位的,但這兩家企業做到千億元規模以后,卻落得個破產、清盤的結果。很核心的一個原因是過度使用了資本杠桿,盲目擴張、過度多元化,直至駕馭不了資本這個魔鬼。
資本既是成就企業霸業的利器,也是摧毀企業事業的惡魔。這幾年眾多上市公司爆雷出問題,大多數企業都不是主營業務的產品力和組織力不行,而是企業家缺乏與資本共舞的能力和經營現金流的意識,資金鏈斷裂,現金流斷流,這口氣倒不過來,最后猝死身亡。
善用資本力量,慎用資本杠桿,互聯網企業尤其要注意這兩者的平衡。雖然我們批判燒錢,但是互聯網的流量、平臺的搭建是需要燒錢的,沒有資本的力量是不可能支撐的。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