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少
疫情對于社區經濟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疫情的出現帶來了人口流動量的驟減,人們被動或主動地開始適應線上生活,這為廣大企業借助線上平臺布局社區市場提供了一個絕佳契機。
2021年社區經濟的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互聯網巨頭、資本、創業者、房企、物業等都將在這個賽道上持續加注,以下八大趨勢值得我們關注。
趨勢一:社區“團長”將演變為“管家”,并成社區經濟標配
在社區團購大戰當中,有一個角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團長”。“團長”由兩種人構成:一種是社區便利店店主;另一種是“寶媽”。他們都在經營自己的基于社區場景下的公域流量,他們每天在群里發團購信息,互動,即使“團長”最終被大平臺放棄,但是這個角色不會因此而消失,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流量或者是信任基礎。所以“團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像是社區的生活管家,他們為小區的居民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或服務。
通過社區團購的市場培育之后,用戶習慣了“團長”這個角色的存在,也習慣了在社區群里下單,而“團長”的服務也變得越來越人性化或者是有溫度,用戶可以委托他們做一些事情,比如代購、退換貨等等。社區團購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加快了社區管家的成長,雖然對外的稱呼不同,但是職能是相同的。
趨勢二:社區小店將成為生活服務業新基建,職能越來越多
社區小店是消費市場的重要載體,是離居民最近的消費場所之一。構建多層次、多類別的小店體系能夠提升消費市場活力,更好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有效釋放消費潛力。服務業小店規模小,經營靈活,各式各樣的小店作為“家門口”經濟,如家門口的餐飲店、超市、便利店、美容美發美甲美睫店、兒童培訓機構、蛋糕店、干洗店、洗車、家政服務等,能夠深入社區和居民生活,其便捷的距離和周到的服務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居民消費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趨勢三:社區空間的價值不斷被釋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對居住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對住房本身,對社區空間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封閉的小區,社區空間包含很多場景,如社區大門、社區道路、景觀綠化、停車場以及各種社交生活配套空間如廣場、會所、老人和兒童活動場地、健康跑道等。但是,最有想象空間或者是最具有商業價值的社區空間應該是社區里的泛空間,也就是指半室內、半室外、半封閉、半敞開、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間。
社區空間的經營權目前歸屬于房企或者物業,社區空間的運營需要商業化,需要引入外部的創業者,單靠房企或者物業自營是遠遠不夠的。
趨勢四:物業將加速開展社區生活服務
1月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辦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居住生活需求。此文件的發布無疑給探索社區增值服務的物業企業們更多的信心,也堅定了發展多種經營的方向。
趨勢五:社區經濟將走向品牌化、連鎖化發展
社區包含的服務類目較多,如家政、維修、美家、按摩、生鮮等,但對于生活服務領域的企業,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很少,不像餐飲、百貨、服裝這種業態,因為大多數的生活服務業相對低頻,服務未能標準化。
中國過去幾十年,產品行業的品牌得到重視,但服務業品牌卻是比較少的。服務業的特殊性,使得客戶對線下的忠誠度大大高于線上,更加依賴于線下體驗。未來,服務業品牌將生活服務領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
趨勢六:社區團購熱度繼續,依然會有新入局者
2020年在社區經濟領域最火的非社區團購莫屬,社區團購是基于信任和情感建立的購物場景,相比平臺電商,流量和獲客成本低,運營模式更易于規模化復制。在疫情的刺激下,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同時趨向區域化、本地化發展,未來也會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社區團購,本質是一種創新的渠道。社區團購盈利,背后是其在采購、物流、客戶認知培養等環節都有獨到優勢,并打通成為完整的閉環;進一步的測算表明,當下社區團購中最先跑通的或是生鮮電商模式。社區團購始于生鮮但不止于生鮮,因為生鮮的利潤實在是太低,所以一些高價值的產品或者服務必然會走向市場,如家電、旅游等。
趨勢七:生活服務業數字化
生活服務業數字化其實很好理解,如在線消費、無接觸配送、互聯網醫療、線上教育等等,這些都是生活服務業數字化的具體表現。生活服務行業能發展的方向有很多,但一定要將數字化作為王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服務業線下場景線上化和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比如,外賣下單、直播購物、速達快遞等行業風生水起的背后,都依靠中國較為完備的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技術。
數字化轉型是目前商業世界轉型的一條主線,也是在數字化大環境下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生態中,如何更好地與消費者對接、互動并且及時準確高效地滿足消費需求,成為市場參與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對于社區經濟領域的企業來講,借助外力實現數字化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趨勢八:到家服務需求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穩定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08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7.09萬元。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居民消費水平持續增加。自2010年開始,中國居民人均消費從1.05萬元增長至2.76萬元。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改善為到家服務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到家服務行業是服務業的重要構成,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在到家服務行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2010年起,國家幾乎每年都會推出相應的政策鼓勵到家服務行業發展。到家服務行業快速崛起,表面上來看有疫情催化的原因,年初疫情意外造訪,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們的消費習慣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這對生鮮電商還有很多互聯網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紅利爆發期,也是發展到家服務的最佳時期。疫情培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便捷的到家服務也受到了認可。
一個商業模式不能單看一時的熱度,能不能持續發展才是關鍵,所以說疫情只是個表面因素。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因素,是消費習慣升級。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時間的珍貴,也更依賴便捷快速的服務,更喜歡用錢來換便利性和時間。而到家服務很好地契合了消費群體的需求,有市場需求才是硬道理,因此才能持續發展。
疫情對于社區經濟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疫情的出現帶來了人口流動量的驟減,人們被動或主動地開始適應線上生活,這為廣大企業借助線上平臺布局社區市場提供了一個絕佳契機。疫情期間,物流產業受到嚴重影響,盡管社區電商平臺也受波及,但相比其他隨時可能出現延遲的平臺而言,基于本地物流的社區電商平臺基本都能準點將商品送至門店或者用戶家里,及時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種良好的服務體驗無疑加快了居民接受社區電商的速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門店的生存狀況受到了不小的挑戰,美容美發、洗染、生鮮、家政維修等生活服務業態受到了較大沖擊。但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生活服務業的活力迅速恢復,新業態、新職業層出不窮,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系日新網聯合創始人、日新智庫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