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徐善金放棄了薪水頗豐的“體面”工作,一心撲在鴿子的培育和養殖上,誓要在鄉村干出一番天地,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鄉村。
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徐善金正在鴿舍忙碌著,給鴿子喂料、喂水、記錄產蛋情況。很難想象,眼前這位動作嫻熟的農人竟然是有著高學歷的新農人。他放棄了薪水頗豐的“體面”工作,一心撲在鴿子的培育和養殖上,誓要在鄉村干出一番天地,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鄉村。
2019年,徐善金成功入選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20年,徐善金榮獲“南京青年五四獎章”,這也是59位獲獎者中唯一投身農業的新農人。“這些獎勵,是對我5年來投身大農業創業的最好鼓勵,更是莫大的鞭策!”
與鴿子結緣
徐善金與鴿子的緣分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時期。“隔壁鄰居是養鴿人,小時候我就好奇,為什么鴿子放出去,還能準確無誤地歸巢。”因為好奇,徐善金就找來相關的書籍,邊讀書、邊觀察。漸漸地,他便喜歡上了這種十分有靈性的小動物。
高考時,徐善金選擇了家禽養殖專業。在大學里,勤奮又愛鉆研的他便以白羽雞飼料添加劑項目獲得江蘇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南京曉莊學院一等獎、江蘇省創業計劃大賽三等獎。此后,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南京農業大學,繼續家禽養殖領域的學習與研究。2010年,他不僅獲得南京農業大學朱景瑞名人獎學金,還獲得了“優秀碩士畢業生”的稱號。
研究生畢業時,優秀的徐善金成了不少農科單位爭搶的對象。最終,徐善金選擇了一家省級鴿業龍頭企業,成為一名技術員。兩年后,因技術攻關成就突出,他躍升為公司副總經理,收入不菲。
雖然工作體面、收入頗豐,但一個念頭一直縈繞在徐善金的心頭:他想在鴿子養殖領域做出一番事業,帶動更多的農人致富。此時,又有科研單位向他拋出了“繡球”。留在大城市里的事業單位,捧著“金飯碗”,這對于靠十年寒窗苦讀才跳出“農門”的徐善金來說,誘惑不小。然而,徐善金為了夢想,還是放棄了“金飯碗”,帶著自己的科研成果回到農村創業,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這個決定自然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要資金沒資金,要經驗沒經驗,家人對徐善金創業的決定十分不看好。為了能說服家人,徐善金用自己的信心和決心、用自身的各種有利條件,不厭其煩地對家人進行“宣講”。最后,拗不過徐善金的執著勁兒,家人同意他放手一試。很快,徐善金尋找到一位合伙人,兩人利用東拼西湊借來的70萬元,接手了一家曾經的白羽雞養殖場,開始創業。
艱難起步
剛起步的那陣,徐善金信心十足。可創業才幾個月,鴿子遭遇病害,出籠就紛紛病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善金每天在鴿舍里工作18個小時以上。沒過多久,他就病倒了。一天,他忽然癱倒在地,下肢幾乎沒有知覺。“壞了!”徐善金心里一緊,創業尚未成功,自己怎么就癱瘓了?到了醫院,醫生看著面前這個黑瘦黑瘦的年輕人,不由得說了句:“工作雖重要,也不能這么累著自己。你呀,是累的,休息一段時間會康復的。”
徐善金躺在家里休息了大半個月,隨著身體的逐漸恢復,癱瘓的恐懼也慢慢褪去。家人勸他放棄創業,找個穩定的工作。可徐善金還是想堅持下去。“我既然還能站起來,就要把之前的事業繼續下去。”在他看來,現在做的培育蛋鴿新品種的事,不僅關乎到自己創業能不能成功,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蛋鴿養殖產業。那時,國內的蛋鴿品種都要從國外引進,長期受制于人。如果能填補這項空白,將其推向市場,能夠給養殖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病害加上缺乏管理經驗,公司一下子虧損高達40余萬元。那時的徐善金一直在思考鴿子為什么會出現病害:到底是因為白羽雞場里原本就存在的病害,還是新的病害?就在徐善清反復琢磨考量是更換品種,還是搬遷之時,合伙人頂不住壓力退出了。徐善金獨自苦撐著搖搖欲墜的公司,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將鴿場搬到讀研時曾經實習過的地方,有著“乳鴿之鄉”稱號的六合區東溝鎮,正式創辦南京東晨鴿業有限公司。徐善金的判斷沒錯,鴿場搬遷后,病害問題也隨之消失。創業初期的危機,漸漸遠去。
科研創新出成果
早在公司打工時,徐善金就發現蛋鴿養殖業的發展存在兩大難題:一是產蛋率低,平均每只蛋鴿年產蛋只有65枚左右;二是蛋鴿雌雄難辨,小鴿子要長到4~5個月齡才能從外觀、行為辨別出公母,這期間公鴿飼養的飼料成本就會被大大浪費。
蛋鴿行業急需要一個高產且能夠公母自別的新品種來解決這兩大難題,支撐產業未來的發展。“我的研究生專業方向是家禽遺傳育種,我想自己試試看培育出更優良的品種。”
一切走向正軌。徐善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科研上,立志將科研新技術帶進鴿業的發展中。在他眼中,鴿種的培育跟袁隆平的水稻培育是一個原理,需要不斷地雜交選優。即使創業初期急需資金,他也每年拿出15%~20%的經費用于科研。
農業是一個需要沉下心靜候結果的產業,因為前期投入大、回報慢,許多人都沒能堅持下來。但徐善金不同,“干一行,就愛一行、專一行。”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一邊維系公司的正常運營管理,一邊沉下心來安心研發。創業5年,他在鴿舍旁搭建了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紅瓦房,日夜聽著鴿子的“咕咕”聲,一住就是4年半。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徐善金培育的鴿種已經到了第4代,種鴿產蛋量比普通蛋鴿提高了23.1%,每只鴿年產蛋量從65枚提高到80枚。
“你看,有灰色羽毛的就是母鴿沒錯了。”徐善金在他培育出的蛋鴿新品種中,在小鴿子滿月時就能鑒別性別的技術也日益成熟,足足比行業內通常的鑒別時間早了3個月。如此一來,滿月的公鴿就可以直接當乳鴿出售,母鴿則留下做蛋鴿,大大節約了飼料成本。如今,由徐善金主持研發的這一公母鴿自別技術成功率已達99%,公司也擁有種鴿群體數量5萬對,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
新農人的帶頭人
這5年多來,徐善金在科研上的投入與堅持,讓他從創業“小白”成長為兼具技術與管理經驗的新農人。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他還要幫著身邊的鄉親們一起富起來。徐善金的創業故事也不斷吸引和激勵著和他一樣有著農業夢的年輕人投身鄉村。他說自己彎路沒少走,希望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能給新創業的年輕人帶去更多實操指導,讓他們的創業路越走越寬。
這其中還有個小插曲。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的一名六合小伙兒慕名找到徐善金,跟著他學習養鴿技術。徐善金不僅不收學費,還給他發工資。學了幾個月,小伙兒覺得掌握了七七八八,便瞞著徐善金和親戚朋友借了三四十萬元建起了鴿場,想做肉鴿養殖的生意。徐善金培育的是蛋鴿,雖然都是鴿子,但畢竟還是有差異。小伙兒在引進鴿種上就栽了跟頭,引進來的都是即將淘汰的老鴿子,一下子損失了20多萬元。眼看東拼西湊的錢就快打了水漂,小伙兒硬著頭皮找到了徐善金。徐善金聽到這個消息,既生氣又痛心,立刻趕到鴿場查看,這才發現小伙兒在鴿種上受了騙。他旋即從自家鴿場給小伙兒送去了蛋鴿,讓小伙兒養殖。產下的蛋,徐善金負責銷售,最終幫助小伙兒走出了困境。
從繁育到喂養,從運輸到銷售,徐善金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教訓傳授給大家,有問題大家一起探討,有困難大伙兒一起解決,儼然成了大伙心中的養鴿“總司令”。在徐善金的帶動下,當地的鴿子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有了和鴿農們朝夕相處的合作基礎,徐善金開始著力打造“公司+返鄉創業青年+合作社”的行業發展模式。他把自己公司培育的蛋鴿新品種推廣給大家,然后回收他們的產品進入公司的線上、線下平臺,進行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的銷售和深加工。幾年來,公司累計帶動50多名青年創業或就業,帶動及發展農戶500余戶。
蛋鴿新品種選育、營養飼料研發、中草藥無抗養殖、智能化人工鴿舍系統……徐善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打造出一個完整的蛋鴿養殖繁育產業,立足江蘇,面向全國,開拓海外市場,建成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