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狹
前段時間去西安旅游,我想給老家在西安的一位同事捎點東西,打電話問她想吃些什么,她點來點去,最后說:“就捎兩個鍋盔吧,我太想那味道了。”
鍋盔,算是陜西最古老的一種面食,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烤餅,絕大部分是發面做的,有的有餡,有的沒餡,但全是烤制。我曾在北京的一家街邊小店里吃過一回鍋盔,隨便夾了點肉來吃,并沒有體會到特別的滋味。但是品嘗了陜西鍋盔后,我改變了對這道美食最初的印象。
陜西鍋盔所表現出的一切,似乎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非常直率——不但能長期保存、能冷食,還要保持口感松軟。陜西乾州的鍋盔最負盛名,與掛面、豆腐腦共稱“乾縣三寶”。它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當地的一位面食師傅曾介紹說:“乾州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即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當然,乾州鍋盔好吃,還得益于當地天然的食材。它選用筋道比較足的春麥,用石磨磨了之后,用二兩的酵母發面,兌上一斤八兩沒有發酵的面粉,溫水和面,然后上案板,用杠子壓,直到壓得面團瑩潤規整,撒上香豆,就上鍋烤。兩個平底鍋順序上色,待表面呈金黃色之時,再放入尖底鍋,用麥稈燒灶,文火烤熟。這樣做出來的鍋盔酥脆可口,一般放上十天半個月都不會發霉。
鍋盔很古老,與此有關的傳說也就很多,有說是行軍打仗時,以頭盔當鍋做出而得名;也有說是能作為盔甲,擋箭、果腹兩相宜。各種歷史人物也來湊熱鬧,從武王伐紂到秦統六國,從孔明西征到武則天修陵,鍋盔都在保障軍隊飲食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專門查過歷史古籍,經考證,鍋盔應該發源自黃河流域,尤其是河套平原,然后漸漸向南、向東推進。一般來說,西北鍋盔體形都巨大,直徑一般在20厘米到50厘米,普遍少油,制面講究“干、酥、白、香”,內酥外脆,滿口面香。單拿關中地區來說,遍地可見鍋盔,武功鍋盔、長武鍋盔、鳳翔鍋盔……岐山鍋盔更是自成一派,講究餅外皮的“上花”,且呈碗狀,吃起來干硬有嚼勁,是出遠門常帶的干糧。
鍋盔入了四川,名字立刻變了,它叫“鍋魁”,明顯多了幾分江湖之氣。四川鍋盔是名副其實的“巴掌臉”,制作講究用油,以豬油起酥,并摻入更多調料。當地最為有名的是軍屯鍋魁,別號“酥鍋魁”,半發面,餅挺實,內餡兒肉汁飽滿,豬油拌上各味香料起酥增香,外皮酥脆。一碗肥腸粉配軍屯鍋魁,堪稱四川經典的早餐搭配。
湖北鍋盔樣式繁多,但尤以香脆薄的“公安鍋盔”見長。湖北荊州的公安縣出產的鍋盔大,脆且薄,并有豬油鍋盔、牛肉鍋盔、腌菜鍋盔、紅糖鍋盔等眾多口味可挑選。河南作為面食大省,鍋盔品種豐富,最出名的是汝州鍋盔,有發面和死面兩種做法,以油和面,文火炕制,中空、外酥、里起層,邊厚、吸汁、不漏湯,堪比天上美食!
除此之外,安徽亳州的鍋盔別名壯饃。它非常純粹,除了表面的芝麻,不用油和其他輔料,直徑可達50厘米以上,重達8斤,吃時常配羊肉湯;青海鍋盔算是鍋盔界的一股清流,當別人都在拼大拼小拼口味時,青海鍋盔卻獨樹一幟,在顏色和造型上彎道超車,決勝千里……
現如今,鍋盔也成為了年輕人熱捧的“網紅”美食。我最近就吃了一款山楂鍋盔,它外皮酥脆,口感內斂,搭配酸甜可口的內餡,可謂相得益彰,多一分太甜,少一分寡淡,讓人食欲大增。不得不說,縱橫東西南北的“鍋盔”,包含著世間百味。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