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蘭州市中川上水綠化管理處,甘肅蘭州730030)
工程區分布在蘭州中川城際鐵路兩側,施工現場可整修臨時施工道路與鄉村公路銜接,鄉村道路與省道、國道相通,交通條件便利。施工用水可由工程區沿線農灌水或自來水供給,區內具有可利用的供電電網條件,施工供水供電比較方便。
工程區總綠化配套面積為476.06 hm2,采用節水灌溉方式,其中滴灌區配套面積為474.13 hm2,微噴灌配套面積為1.93 hm2。
微噴灌區灌溉制度:設計凈灌水定額為180~210 m3/hm2,每年灌水10 次,灌水周期15 d,凈灌溉定額為1 950 m3/hm2,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85,毛灌溉定額為2 294.1 m3/hm2。
滴灌區灌溉制度:設計凈灌水定額為120~150 m3/hm2,每年灌水10 次,灌水周期15 d,凈灌溉定額為1 350 m3/hm2,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9,毛灌溉定額為1 500 m3/hm2。
根據灌溉制度,灌區綠化年用水量為122.904萬m3(省門第一道景觀提升改造工程水利配套項目樹屏至忠和段控制灌溉面積345.73 hm2在內)。
黑溝井調蓄水池水源為引大東一干新九支一分支的水量,包括省門第一道景觀提升改造工程水利配套項目樹屏至忠和段控制灌溉面積345.73 hm2在內,根據可供水量和用水量經調蓄計算確定水池的興利庫容為61.59 萬m3,計入死庫容及調洪庫容后水池的總容積確定為69.99 萬m3。
劉家灣至樹坪樞紐段設計灌溉流量為586 m3/h,其中省門第一道景觀提升改造工程水利配套項目設計灌溉流量為259 m3/h,劉家灣至黃羊頭樞紐片設計灌溉流量為309.3 m3/h。
安寧南坡坪片水源為南坡坪蛤蟆灘提灌泵站上水管,蛤蟆灘提灌泵站上水流量為0.021 m3/s,每天延長泵站運行時間1.3 h 向水池注水,即可滿足本片用水需求。
該項目位于黃河上游河段,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水利基礎設施問題日益突出。此外,蘭州地處黃河中游的隴中黃土高原區,該區域溝壑縱橫、梁峁交錯,黃土母質疏松、濕陷性強,植被稀少,降水集中且強度大,加之人為破壞植被現象嚴重,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工程施工工藝簡單,距縣(區)較近,交通方便,不設大型的修配廠,為防止沖洗廢水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應在每個機械停放場設置“隔油池+沉淀池”,沖洗廢水經隔油沉淀后循環使用。
根據本工程施工點分散的特點,采用移動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處理能力為8 m3/h,處理后回用于附近農田或作為臨時堆放的可耕植土的噴灑用水,不排入水體。移動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采用集成化設計,集預處理、深度處理和污泥處理于一體,全部裝置置于一個標準集裝箱內由卡車運載。基本流程見圖1。

圖1 移動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處理生活污水流程示意圖
建議合并相鄰工段的生活廢水進行集中處理,工程區設置2 個集中處理點,附近工段施工營地廢水暫存于暫存池,用槽車定期運送至集中處理點。
為了保護項目區周圍的聲環境質量,工程實施期間應采取表1 中所列的防護措施。
4.4.1 施工期固體廢物 工程施工期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是棄土棄渣和施工人員生活垃圾。
4.4.1.1 施工期棄土棄渣。工程施工共產生棄土棄渣量21.28 萬m3,棄渣場治理采用自然填埋法,移運至需要填埋的溝壑邊坡。
4.4.1.2 施工期人員生活垃圾。施工期間應對建筑垃圾加強管理,各個施工營地配備垃圾清運車輛,對各種固廢定期清運,運至當地有關部門指定的垃圾堆放場進行填埋。
4.4.2 運行期固廢 本次工程建設主要占地類型為耕地,其次為未利用荒地,為盡量減輕工程施工占壓對項目區植被的破壞,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施工布置應盡量利用荒地、裸地堆放棄土,不占或者少占農田,盡量不要占用植被生長較好的地段。二是對于遭到破壞的農田,應先剝離表層熟土,在施工結束后對農田進行覆蓋,保持原有土壤肥力。三是施工結束后,臨時占地需要于施工結束的當年進行復耕或綠化,配置喬灌草措施,恢復地表植被,減少地表裸露時間。

表1 工程施工期噪聲防護措施(常規敏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