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符媛

原建設部建筑設計院室內設計研究所,是當時中國最早、也是唯一一家做室內設計的機構。孟建國,1985 年從事室內設計行業 ,1994 年開始擔任室內設計研究所所長,是設計行業最為資深的從業者之一。他親自參與了一系列國家級大型建筑的室內設計,并以出色的作品與管理能力成為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頂流和專家。
驅車到達位于西直門的北京筑邦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所在地,映入眼簾的就是原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題寫的“筑造精彩,利國興邦”幾個大字的裝飾畫。從入門大廳電梯直上,橫穿筑邦的公共辦公室,再拾級而上,在一個歐式的斜坡頂層閣樓里,孟建國老師已經在那里泡茶等待我們的到來。
據孟老師說,這里以前是庫房,因為兩邊墻面呈三角形,不太好被利用。當他看到這個空間時就很激動,腦中已勾畫出了一個休閑舒適的辦公空間。
超薄環保的新型材料復合板和仿磚墻的面磚打造了一種返璞歸真和以假亂真的效果。屋內一根柱子被包成煙囪,抬高地面的壁爐將一個空間分割成休閑和會議兩個功能空間,虛實空間結合,自然地引導人合理使用合二為一的一整個大空間。華麗的水晶燈增添高貴感,而從天津淘來的老吊扇帶來復古的質感。2006 年,這個休閑式奢華的辦公空間是一道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景。這既是孟老師的作品,也是他的一隅天地。
在設計領域馳騁了幾十年,孟建國老師卻沒有被歲月的屠刀劃出太多痕跡,精氣神十足地談笑風生,接地氣地妙語連珠。談起設計行業的歷史和今朝,這個設計界的時髦老炮兒如數家珍。他太有發言權了,也很幸運地是,他愿意表達和分享他的理解與經歷,從設計到管理,從行業到個人,讓我們擁有了一段回憶與展望并行的豐富對話。
《中裝》:2002 年10 月,我們雜志的試刊號首期就邀約了您作為上刊嘉賓。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契機?
孟建國:因為建設部建筑設計院室內設計研究所是在國內第一個從事室內設計的單位,當時也是最出名的,1989 年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就誕生于這個設計研究所。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試刊號誕生之日,正值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走過五十年風雨歷程之時。因此,特別邀請了室內設計研究所先后擔任過組長、所長的曾堅、饒良修和我作為當期的特約撰稿人,以專訪的形式請我們分別講述了對行業和過去的切身體驗,以及對當時的分析和對未來的展望。
《中裝》:您在當時的專訪中就提出“專業化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的觀點,到現在已經近二十年了,依然非常有前瞻性。這是基于怎樣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提出的呢?
孟建國:最早四星級以上的酒店沒有中國設計師參與,五星級酒店100%都由國外設計師操刀。1987 年,建筑設計院承擔了梅地亞中心從建筑到室內的主設計工作。但那時候,對國際性的媒體中心,包括記者直播、采訪所需的場所環境,涵蓋多功能廳和各國的飲食餐廳的綜合性國際酒店,我們幾乎沒有概念。我們的室內設計是和日本人合作的,由香港人施工完成。那時候就深知設計的學問很深,需要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做支撐。
在此之后我們也進行了長期的、專業化的探索階段。作為最早一批的設計實踐者,我參與主持過外交部大樓、全國政協辦公大樓、文化部辦公大樓、北京大學100 周年紀念講堂、北京首都博物館等大型項目。

孟建國參加設計活動

北京大學100 周年紀念講堂
我提出室內設計需要專業化,是認為不僅術業有專攻,即使在一個專業內部也是可以更加細化和專攻的,設計師隊伍不能魚龍混雜,設計師的專業方向要有所選擇。不應該形成設計師四處找項目的情況,而應該形成回流的一種態勢,讓項目慕設計師之名而來,慕專業程度而來。由專業性決定項目的歸屬。現在頂尖的設計師一定都是專業化強,項目供不應求的。
《中裝》:您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最早的一批設計師,可以說經歷了中國室內設計行業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您認為中國的設計行業和設計師的發展路徑有什么特別之處?
孟建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做設計的設計師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在國內的設計創新都是借助國外的雜志、書籍。落后的經濟水平使我們的設計很難涉足那些我們沒有享受、感受過的事物,這就決定了我們一開始走的路徑是一條抄襲、模仿、復制之路。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建筑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室內設計的發展。國內建筑行業市場變大,需求增多,建筑師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大空間的構建上,給室內設計師很大的市場機會。可以說中國的室內設計師是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的衍生品。人民生活水平的總體提高也給設計帶來根本性的變化,設計師的視野和國際接軌,設計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
目前從中國整個設計行業內橫向比較,我個人覺得室內設計行業是發展最快,也是最好的。因為我們在室內設計的發展上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同時港澳臺和大陸設計的融合與交流也促進了室內設計水平的提高,使我們的室內設計在國際上享有一席之地。

辦公室(組圖)

拉薩火車站(組圖)

麗思卡爾頓酒店
《中裝》: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已經是共識。您怎樣看待這個解讀?
孟建國:以前只有美術學院等藝術類院校才開設室內設計課,現在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非藝術院校也培養設計師。設計是要創造美、創造生活氛圍、提高生活水準和品質的,設計師除了繪畫功底外,一定得懂審美,懂藝術。這還不夠,還需要懂設計專業的技術問題,才能成為好的設計師。
藝術做到極致的時候,看得懂的人越少;而越好的設計,懂的人越多。比如畢加索的抽象畫、梵高的向日葵,看得懂的人越少價值越高。而蘋果的手機,就一個極簡造型的平板,但是能夠被無數人理解這種設計的美感和功能的便捷性。使用的人越多,就越證明這個設計是成功的。
我們做的是實用的設計,通俗來講就是又好看又好用。真正的好設計是經得起檢驗的設計。同時設計也要有文化底蘊、有思想深度、有靈感來源、有邏輯線索。
《中裝》:您參與了北京衛視《向往的星居》、CCTV-2《秘密大改造》等面向更廣泛大眾的電視節目,也參加了諸多的行業活動,對設計師的明星效應和個人影響力深有感觸,您認為設計師打造個人品牌必要嗎?
孟建國:明星面對的是全國的老百姓,網絡、電視、電影全媒體、多渠道宣傳,可以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設計師雖然也服務老百姓,但基本上是面對面,單對單。電影行業的市場規模到現在可能也就一千個億,我們的行業產值高達幾萬個億,卻沒出幾個設計明星。

孟建國參加活動

首博新館(組圖)
未來也應該為優秀的設計師打造、樹立形象,讓設計師向好、向上、向高發展。國外的設計大師身價要比明星高,我們的設計師還是要多出好作品,從自己的行業出發,能在國際上有影響力。
由明星設計師帶動行業發展,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作用的。中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但總體的審美還有待提高,也需要通過電視等大眾媒體來推動。
《中裝》:我們發現設計師經常連穿著打扮都比較與眾不同,包括您本人,也非常時尚,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孟建國:你們從我之前三十多歲時的照片可以看出,當大家還都是隨意穿著時,我已經穿西服、系領帶了。因為當時那是洋氣的、引領潮流的。現在多元化的物質條件提供給我們無限的選擇空間,我們也適當地通過服飾表達我們個性化的好惡、品味和對時尚的態度。我提倡設計師本身做好自我形象的管理,對時尚和藝術有自己的感覺,也會給甲方留下更好的印象。
《中裝》:您會認可和追求大牌的產品嗎?
孟建國:大牌之所以成為知名品牌,不只是因為材料和做工。它有歷史,有傳承,本身有很高的品牌價值。與此同時,它包含了極富想象力和能夠引領趨勢的原創設計。對大牌的喜歡也是出于設計師對另一位設計師的認同感。本身設計就既不跨界,也沒有國界,都是相通的。
《中裝》:作為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會長,請您為我們介紹北京范圍內目前的行業發展狀況,以及您在北京裝飾協會的工作方向。
孟建國:北京的裝飾行業發展相對來講比較快。北京是首都,我從上任協會會長第一天就講,需要打造“北京設計名片”。北京是有歷史文化底蘊的,不應該是熱熱鬧鬧、熙熙攘攘地做推廣,而是要靜下心來挖掘那些深厚的文化積淀。北京這些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古跡、古建筑等,都極具北京特色,需要設計在文化上多下功夫。北京也應該起到文化引領的作用。目前北京從事室內設計的設計師和設計師水平都還是比較多和高的。
《中裝》:請您結合當年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給現在的80、90 后設計師和未來想要從事設計行業的年輕一代一些提醒或建議。
孟建國:我們這個行業處在發展中階段,還沒有進入到穩定期。而事實上我們也幾乎是沿著西方探索出來的一個相對比較正確的方向在走。未來,可能再過十年、二十年,行業會逐漸趨于穩定,那么也一定會經歷新一輪洗牌。
目前EPC 工程逐漸變多,這是一種趨勢。到最后裝飾裝修會歸于土建,剩下的就是軟裝。商品房會真正成為一種成型的不可拆解的商品,而不是被隨意改造的半成品。房子都能拎包入住。“裝飾裝修”這個詞將成為過去式。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組圖)

外交部辦公樓(組圖)
現在沒有爆發式的基建,項目越來越少,而各大院校每年培養的設計專業的學生數量逐年增加。業主、設計師都越來越冷靜和理性。將來可能至少一半以上的設計師都要被淘汰。只有好的設計才能生存下來,只有好的設計師才有未來。
《中裝》:后疫情時代啟發設計師有什么樣的思考?
孟建國:通過疫情會發現設計行業是比較適合網上辦公的,通過網絡、電話和甲方溝通,現場問題都能解決。這在今后可能會成為常態。同時,以前都在考慮怎么讓別人的空間舒適、好看,幾乎無法靜下心,也沒有時間仔細琢磨自己的家里哪里不美觀、不舒適、不方便。疫情被迫造成的長時間居家狀態,讓自己更加關注如何利用室內設計來改變生活,什么材料用在裝修上才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家空間比較大,還養了很多動物,沒法出門的時間我對重新改造自己的家有許多想法,等開春肯定就會去行動,改造它。
《中裝》:您給自己下一個階段定了什么任務?
孟建國:目前我擔任了三個公司的董事長,以及中裝協、北裝協的多個社會職務。對室內設計的發展有使命感,也有很多期待。室內設計行業未來的路還很長的,我們這代裝飾設計人也需要去做教育和引導。因此推動行業發展將是我最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