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娜 衢州學院本科在讀
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發展,到信息化革命的大時代,人類社會發生了幾千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是鋼筋混凝土的大建筑時代。長期生活在古老潮濕破舊的傳統建筑之中的人們,在這樣的時代變化之下,紛紛投向一幢幢新建筑樓房,“大樓房”一時之間成為人們奮斗的人生目標。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傳統建筑的消亡成為必然(古建筑損壞情況如圖1 所示)。當然,傳統建筑中的精髓傳統建筑構件也在劫難逃。然而,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古建筑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歷史文脈的根基,因此近年來從政府到社會開始開展不同形式的保護活動。

圖1 古建筑損壞情況
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主要以木結構為主,磚石等其他材料穿插其中。同時,古建筑主要由眾多不同的構件組合而成,其中包括基本的臺基、檁條、梁柱、斗拱、屋頂、山墻、藻井和彩畫等[1]。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故宮,是目前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宮殿建筑中的古建筑構件大量使用了雕刻、貼金、鏤金、漆畫、玉石、景泰藍及螺鈿鑲嵌、硬木貼絡、綢緞裝裱等一切工業美術手段,將高超的建筑技術與藝術融為一體,體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最高成就[2]。
我國的傳統建筑群很多。一座單體建筑往往由成千上萬個構件組成,由于古建筑構件主要為木結構,其中還有許多獸形飾件[3],其自然屬性使建筑群體面對災害時的抵抗力較弱,尤其是火災、蟲害。同時,其較高的文物價值使得一些人對其產生了歹心,主動的交易販賣到偷盜都使許多優秀的古建筑構件殘缺不全。而且傳統的古建筑繪制保存技術難度較大,保存不當具有較大的損壞風險。

圖2 梁思成手繪山西佛光寺大殿

圖3 古構件數字化建模成果
20 世紀中后期,人們已經從傳統的手繪記錄保存(見圖2)到利用攝影技術來記錄古建筑的信息,但是攝影等資料將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難以保存,同時受制于圖像拍攝技術角度等問題,拍攝結果對比現實中古建筑將會出現局部失真等問題,難以長期采用。隨著信息化革命的發展,網絡技術與虛擬現實的出現使古建筑構件的保存又開啟了新的征程,三維建模技術的發展將古建筑數字化保存推進了一個新的臺階。
利用圖像的建模與繪制技術生成三維模型,但即使是最先進的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結合復雜的古建筑結構也會出現掃描漏洞。因此需要對一些古建筑構件的尺寸參數進行參考修復,使其達到一種完整且現實的形態,達到真實化保存的目的[4]。在這一個過程中,通過研究古建筑構件三維建模的共性特點,結合提煉其空間三維點云結構和計算機數據研究得出新型算法,使得原先緩慢的建模過程通過提煉的算法變得更加便捷、迅速,大大提高建模的工作效率,便于對于古建筑的保存。
通過這種數字化的保存形式,給古建筑的保護提供了便利,相較于原始的保存形式,數字化保存技術可以結合其他的數據測量技術,將古建筑構件數據形成系統的數據分析[5],可以為已經遭到破壞的喪失局部的古構件提供數據,幫助進行古建筑復原。古構件數字化建模成果如圖3 所示。

圖4 團隊古構件數字化云平臺
對于大量采集的古建筑構件數據,結合計算機數據建立一個構件數據的云平臺(見圖4)。通過云平臺的建設,可以更加簡便地完成古構件的快速建模,計算機通過研究古構建的三維點云數據特點,得出古建筑構件三維建模的共同之處,通過深入研究得出新的算法,使得古建筑構件能快速完成建模,數據采集與構件成模兩個過程分離,使得古建筑構件數據的采集效率大大提升。云平臺的數據庫可在短時間內積累大數據,為后期古建筑多項應用提供幫助。
新開發的古建筑建模技術擁有速度快、精度高、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因此適合在古建筑數字化保存領域大面積推廣應用。近年來,各類云計算的成熟、各類云平臺的出現,使古建筑數字化在這個領域開始嶄露頭角,通過拍攝各類古建筑構件后到進行模型建設完成,本地數據庫生成是一個局部開放狀態。通過結合共享云平臺使“古建筑構件數字化博物館”成為可能。數據可以長久保存下去且不受破壞,同時云端的數據可以為傳統古建筑研究做出科學的數據貢獻,也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了在家就可以“逛”博物館的可能性,使更多人可以了解古建筑文化,加入古建筑文物保護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