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博, 姜 超
(中陜核工業集團地質調查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00 )
南秦嶺金銀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是秦嶺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河—雙河汞、銻、金成礦帶位于羊山斷裂北側,銅鉛鋅礦為主的多金屬成礦帶位于南側,金洞河地區位于羊山斷裂南部的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中[1]。
旬陽縣金洞河地區銅金礦屬于秦嶺成礦區,徽縣—旬陽汞、銻、鉛鋅成礦帶范圍,區域成礦以汞、銻、鉛鋅礦產為主要特征,在旬陽北部分布較廣,除公館、青銅溝特大型汞銻礦床,泗人溝、關子溝、南沙溝鉛鋅礦床以外,赤鐵礦、菱鐵礦及碳酸鹽巖類礦床較為多見,其次見金屬類銅、鉛、錳等礦化點[2-3]。
1∶20萬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顯示,圖幅內發育Pb、Zn、Cu、Au、Ag、Fe等16種元素組成的綜合異常,顯示工作區內有一個金、銀、鋅綜合異常,金的豐度值較高,為本區探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異常區內由下志留統梅子埡組組成,斷裂構造發育,地質成礦條件有利。綜上所述,推測該異常為銅、鋅、鉛多金屬礦化體引起的礦致異常,顯示本區具有良好的多金屬礦成礦前景。
工作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志留系下統梅子埡組下巖段的灰-灰黑色絹云千枚巖、含炭質絹云千枚巖,并夾有砂質板巖、糜棱巖等及第四系殘坡積物、河流沖積物,發育近東西向延長的石英脈。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倉上斷裂等規模較大的逆斷層為主,其次為小型正斷層、逆斷層和斜交斷層。主斷裂走向均呈北西西向,為高角度逆斷層,破碎帶由含碳質千枚巖/絹云母千枚巖角礫、揉皺石英脈團塊及斷層泥組成。
工作區賦礦巖性主要為碎裂化石英脈、硅化絹云母石英千枚巖,呈透鏡狀、扁豆狀產出,產狀15°∠36°~65°,產狀較穩定。礦體產于下志留統梅子埡組地層中。
工作區進行了1∶25000(網度400 m×100 m)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17個Au、Cu、Pb、Zn的單元素異常,歸并為Ap-1、Ap-2、Ap-3、Ap-4 4個綜合異常(表1、圖1)。

表1 金洞河礦區綜合異常特征值

圖1 工作區綜合地質圖
Ap-1異常位于工作區東北角廬子溝一帶,異常區出露的地層為絹云母千枚巖局部夾碳質千枚巖,異常面積1.4 km2,異常形狀沿溝系近南北向,向北未封閉,延伸到工作區外,異常元素組合為Au0.62-Pb0.65-Zn1.63-Cu1.45。從表1中可以看出,Cu的異常強度相對較大,異常濃集中心最大值為302×10-6,NAP值為1.45。該異常內在張溝口出露有兩處褐鐵礦化石英脈,工作區北約300 m出露有銅礦化石英脈,前人采樣分析均有金銅礦化顯示,工作區北部邊緣鉆探亦發現深部銅礦體。由此判斷,該異常是由銅金(可能有鉛鋅)礦化導致的致礦異常,是具有進一步找礦潛力的異常。
Ap-2異常位于工作區東北部白家溝一帶,異常區出露的地層為絹云母千枚巖,異常面積1.44 km2,異常近北西走向,帶狀分布,異常元素組合為Pb1.3-Zn1.1。異常內鉛、鋅異常套合形狀相似,套合較好。化探異常檢查發現,異常區內地表較多褐鐵礦化石英脈碎石,未見明顯鉛鋅礦化露頭,異常應為褐鐵礦化石英脈引起,成礦意義不大。
Ap-3異常位于工作區中部金河河道北坡,異常區出露的地層為絹云母千枚巖局部夾碳質千枚巖,異常面積3.05 km2,異常總體走向北西向,帶狀,向東南延出工作區,未封閉,異常元素組合為Au4.25-Pb0.33-Zn1.68-Cu2.37。從表1可以看出,銅異常的異常強度和面積相對較大,Cu的異常平均值為60.61×10-6,異常濃集中心最大值為295.0×10-6,NAP值為2.37,異常面積為1.27 km2,異常走向呈北西向,異常濃度分帶為3級;Au異常平均值為7.96×10-9,異常濃集中心最大值為11.6×10-9,NAP值為4.25,異常面積為0.96 km2,異常走向呈北西向,異常濃度分帶為2級,與Cu異常套合較好;Zn、Pb異常值較低,位于異常帶兩端,形態不規則。該區地表發現多處銅、金礦化點,平硐中亦開采出層狀銅礦體(伴生金)。結合本次土壤化探結果,認為該異常是銅金礦化導致的致礦異常,是工作區內目前最具找礦潛力的地段,化探異常反映的礦化體呈北西向展布,可能具有一定規模。
Ap-4異常位于工作區西南角,異常區出露的地層為絹云母千枚巖局部夾碳質千枚巖,異常面積3.05 km2,異常具有北西向展布的趨勢,向西向南均未封閉,延出工作區,異常元素組合為Pb1.83-Zn3.29-Cu0.53。該異常中Zn的異常強度和異常面積相對較大,異常平均值為141.31×10-6,異常濃集中心最大值為631×10-6, NAP值為3.29,異常面積為2.29 km2,異常濃度分帶為3級;Pb的異常平均值為34.96×10-6,異常濃集中心最大值為66.1×10-6,NAP值為1.83,異常面積為1.36 km2,異常濃度分帶為2級。Zn、Pb異常有一定套合。該異常面積較大,Zn異常值較高,地表檢查Zn高值點均位于灰黑色碳質千枚巖中,硅化不發育,見團塊狀褐鐵礦化,地表工程分析鉛、鋅均無品位,成礦潛力不大。
區內銅礦體剝蝕深度淺,多為隱伏礦體,地表露頭少,地表孔雀石化石英脈或千枚巖是區內最直接、最可靠的找礦標志。礦化體上部往往發育石英細脈帶,是地表典型找礦標志。
對成礦元素和工作區成礦地質條件進行綜合研究,在區內圈定了2個尋找銅金礦的靶區。位于工作區東北角廬子溝一帶的Ap-1異常與工作區中部金河河道北坡的Ap-3異常,地表發現多處銅、金礦化點,平硐中亦開采出層狀銅礦體(伴生金),是下一步重點找礦區域。
工作區處在旬陽盆地南部,漢江以南近年已發現多個銅礦床(點),該類型礦床礦化成帶性明顯,在一個構造帶內單礦體呈透鏡狀,總體在一定寬度的構造帶內分布。
1∶25000土壤化探異常顯示,礦區中部異常帶呈北西西向展布。化探異常帶的展布大致指示礦化帶的展布方向,自西向東延伸約5 km已發現多處礦化露頭,深部亦發現銅礦體,沿該礦化帶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礦區北部廬子溝一帶位于銅鋅異常帶內,深部已發現銅礦體,異常區有多個化探異常高值點,孟家溝一帶發現的富鉛鋅礦帶向東延伸大致位于該地,具有找尋一定規模銅、鋅礦床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