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 劉洪春
(煙臺市地理信息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3)
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是在我國自然資源和城市規劃管理等各項專業工作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文字、聲音、圖像、地圖等原始記錄,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1-2],為自然資源管理、城鄉規劃、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的檔案信息支持[3]。目前,社會各界對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的共享需求日益強烈,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2020年在部署全國檔案工作時也表示,要持續推進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建設[4],2018年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的《自然資源部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也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自然資源數據共享開放”[5]。對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公眾實現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的分級共享,是自然資源與規劃部門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以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共享平臺為例,探討該平臺的構建過程與關鍵技術,期待為全國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的共享提供借鑒。
確定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平臺的邏輯結構是實現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的首要任務。該平臺從系統邏輯上可分為6個部分:表現層、控制層、模型層、服務層、領域層和數據層。采用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的架構)架構,通過前后端框架以及SOA套件,將所有6個部分連成一體,圖1所示。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行協同信息資源整合機制,做到資源協同;通過共建共享協同標準規范,做到技術協同。

圖1 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平臺邏輯結構圖
完善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數據標準體系是實現國土規劃檔案共享的重要環節。由于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涉及到的數據種類繁多,其中公文、文書、照片和地圖等均有相應的國家標準,這部分數據的共享標準可參照國家標準進行。但有一部空間數據無可參考的國家標準,將參照國家有關地理信息數據、測繪成果數據方面的標準,如《基礎地理信息城市數據庫建設規范》、《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等,來制定數據標準框架,然后根據系統及用戶需求制定數據標準。
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關鍵技術的研發是實現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的重要保障。該平臺采用了以下關鍵技術,實現了該系統的主要功能。
(1)多源多類數據融合的數據中心。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的特點是種類繁多、格式多樣。參照煙臺自然資源與規劃局“一個平臺、兩個市場”建設項目,通過數據轉換、交換、抽取等技術,建設多源多類數據融合的數據中心,并提供統一的地圖服務和功能服務,做到“多進統出”。
(2)基于服務資源池的管理與應用。將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的歷史與現狀數據、用戶功能需求,合并組建基于服務的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資源池。通過管理服務平臺對資源池的管理和應用,為地政、礦政和測政等相關業務提供自定義服務。
(3)基于私有云框架搭建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基于煙臺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私有云框架,搭建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使得市局的平臺成為服務整個煙臺市自然資源與規劃的核心和基礎。同時,基于規則驅動的服務交互實現市縣兩級應用的一體化。
(4)基于區域約束動態聚合服務與拆分服務。通過服務聚合和拆分的技術,實現不同類型的用戶驅動按需服務——通過該技術實現了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基于服務器端的聚合,聚合后的服務以統一的地址對外提供,通過一個入口即可訪問全部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服務,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成果的可復用性。
強化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平臺的功能是實現自然資源與規劃檔案共享的重要體現,因此,該平臺在部門內部共享服務、跨部門共享服務和一般社會公眾共享服務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進。該平臺的前臺主要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平臺前臺主要功能
通過建設和完善,該共享平臺可為規劃、國土、城市管理、文物管理等政府部門提供檔案共享與數據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一站式的檔案審批與交流服務。目前該平臺已經與煙臺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綁定,如圖2所示。

圖2 平臺基礎功能界面
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共享平臺的建設,通過構建數據標準體系、研發關鍵技術等,將檔案信息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實現各類檔案的標準存儲和共享。在檔案數據管理方面,實現了檔案的查詢、審批、下載等服務,完成了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信息資源的全面管理,提高了科學化管理水平。在檔案數據的共享方面,通過實現“多規合一”的跨部門和公眾共享,促進了信息利用與競爭互補,實現社會公共效益最大化,滿足了公眾對自然資源和規劃檔案信息的需求。本案例可為其他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數據的高效應用和共享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