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亮 柴冒臣
摘 要:文章通過梳理現有研究成果與文獻,展開對日語信息結構研究現狀的反思,從日語信息結構的主題研究的角度分析相關語言現象。文章從結構和意義兩個層面追溯日語中主題研究的歷史和發展現狀,旨在形成日語信息結構主題研究的完整脈絡,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語篇中的主題研究成果。
關鍵詞:日語;主題;信息結構;結構;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7-0122-02
日語中關于信息結構的研究主要是關于主題和焦點的研究,其中關于主題研究的興趣遠遠大于關于焦點的研究。在日語中關于主題的研究最早是從關注助詞“は”的研究開始。可以從結構和意義兩個層面分析日語中關于主題的研究。從結構層面來看,日語中的主題研究主要關注格成分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問題。從意義(主要是信息)層面來看,日語主題研究主要關注已知未知、指定措定等。
一、結構層面的主題研究
格成分與主題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日語語言學界關注的重點。最早可以追溯到山田孝雄(1908)關于“係助詞”的研究。山田認為作為“係助詞”的“は”和格助詞是屬于不同層面的。“は”作為具有陳述功能的“係助詞”之一,與其相對應的句末表達在文語中使用終止形,在口語中一般使用連體形,這也是與組成“節”的格助詞的區別。佐久間鼎(1940)將“は”“も”命名為“提題助詞”并對其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于句子主題研究不僅局限于單句層面,也擴展到關于從句中主題的研究。山田(1936)對下面兩個句子進行了說明。
(1)鳥が飛ぶ時には空気が動く。
(2)鳥は飛ぶ時に羽根をこんな風にする。
山田認為(1)中“が”的管轄范圍只在涉及從屬節中的“飛ぶ”,而(2)中的“は”不和從屬節的“飛ぶ”直接形成關系,而是和“羽根をこんな風にする”形成陳述關系。野田(1998)又根據主題出現的情形進一步將從屬節分為“從屬節”“強從屬節”“弱從屬節”“引用節”四類。“從屬節”和“強從屬節”內部不出現表示主題的“は”,“弱從屬節”和“引用節”可以出現表示主題的“は”。
從主題角度分析日語句子的種類也是日語研究的一大特點,松下大三郎(1928)根據句子是否有主題分為“有題斷句”和“無題斷句”。松下繼承山田(1908)“提示語”的提法,將“提示語”分為“題目語”“係語”“特提語”三類。“題目語”包括“は”和“も”。主題有三種:“分説”“合説”“単説”,其中“分説”用“は”表達;“合説”用“も”表達;“単説”用“Φ”表達。三尾(1948)將句子分為“現象文”“判斷文”“未展開文”“文節文”四類。野田(1998)指出這其中“現象文”和“判斷文”是根據主題存在與否進行分類,“現象文”是沒有主題的句子,“判斷文”是有主題的句子。自此,關于“現象文”和“判斷文”的區分意識擴展開來。
三上(1953)將句子分為“名詞文” 和“動詞文”。其中“動詞文”中的系助詞“は”出現與否句子都可以成立,而“名詞文”需要有系助詞“は”的協助。不僅如此,三上還對日語中的格成分的“主題化”操作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不僅“が”“に”等格成分可以形成主題,“Xのx”的“Xの”和“Xのx”的“のx”也可以成為主題。仁田(1979)對有提句的判斷句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分為“顕在題”“省略題”“陰題”三類。野田(1996)根據句子中什么成分作為主題將句子分為“格成分成為主題的句子”“格成分的連體修飾節成為主題的句子”“謂語名詞的連體修飾節成為主題的句子”“被修飾名詞成為主題的句子”“句節成為主題的句子”“有破格主題的句子”六類。
二、意義層面的主題研究
從意義角度對日語主題進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松下(1928)關于句中“既知不可変、未定可変”等概念與主題之間關系的說明。可以說這是從信息結構角度研究日語的。其后很多學者繼承了松下的句內信息結構說,并進一步發展句子間的信息結構研究。
根據松下的定義,為了表示“未定可変”的概念,一定是用“平説態(無題文)”。能夠作為主題成分是既定的,主題句的述語部分是未定的、可變的、自由的。未定的、可變的、自由的成分絕對不可以作為主題出現。使用“未定”“可變”概念的時候一定是“平說態”。然而判定使用的材料是說話人選擇的,所以是“未定、可變、自由”的東西。這里的“未定、可變、自由”是絕對不能成為“題目”,如果使用“題目態”的話則是不合情理。(松下,1928:773)
另外,松下還指出主題是先于述部被確定下來的,因此,對于述部來說主題是舊概念。三上(1953)指出日語句子的基本結構不是“主語—謂語”構成的主謂關系,而是“主題—述題”構成的題述關系。從敘述文的角度確定了“主題(topic)—解説(comment)”的基本結構。另外三上(1953)還從信息結構角度闡述了“主題”是已知的、消極的,“解説”是未知的、積極的,句子重點總是落在解說上。因此,缺乏“主題”的“解説”是有意義的,而缺乏“解説”的“主題”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最先使用新信息(新しい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和舊信息(古い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對日語中“は”“が”之間的差別進行說明的是久野(1973)。久野認為用“は”提示的主題的名詞節一定是“総稱名詞句”或者是指前文提到已經成為話題的“文脈指示名詞句”,而表示對比的“は”則不受這樣的制約。
大野(1978)認為在區別“は”“が”的時候,除了要考慮語言內部的語境,還要考慮事實上的語境。他認為句子是已知和未知的組合。并且根據已知未知的組合形式將句子分為“既知+未知”“既知+既知”“未知+既知”“未知+未知”四類,并且“は”主題句采取“既知+未知”“既知+既知”的形式,大部分是“既知+未知”。
北原(1981)和大野(1978)一樣,從語境中的“新情報舊情報”角度進行研究。“は”表示已經知道的舊信息。“が”表示還不了解的新信息。北原進一步指出“既知”“未知”和“は”“が”的對應關系。即“既知は未知”“未知が既知”“既知は既知”“未知が未知”。
三、語篇中的主題研究
日語中關于主題的研究除了關注單句和復句中的主題外,還對語篇中的主題進行了研究。語篇中主題主要涉及語篇中第一個句子中的“は”和語篇展開過程中的“は”。不僅如此,日語中關于主題的研究還關注一些非典型的主題以及提示助詞“は”表示對比功能的研究。
除此之外,塚田(2000)從系統功能學角度比較了日語和英語中的主題、主語和省略現象。堀川智也(2012)重點探討了“格項目”主題化的問題。三尾砂(1956),佐治圭三(1991)等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日語的主題進行了研究。
四、結語
本論文從結構、意義兩個層面對日語中的主題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主題作為信息結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多角度,綜合地進行研究。研究過程中需要使用真實的語料,盡量避免自創語料。并且我們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語種的研究,應該是在兩種以上語種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類型學視域下的比較研究。這樣才能使研究更具有普遍意義。
參考文獻:
[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論[M].東京:寶文館,1908.
[2]山田孝雄.日本文法學概論[M].東京:寶文館,1936.
[3]松下大三郎.標準日本口語法[M].中文館書店,1930(復刊勉誠社1974).
[4]三上章.日本語の論理[M].くろしお出版,1963.
[5]塚田浩恭.日英語の主題,主語そして省略[M].東京:リーベル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