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樺 吳秋雅
【摘要】抗戰時期,在上海短時期存在過一個由蘇聯出面創立并直接領導的“蘇聯呼聲”廣播電臺。電臺雖然由蘇方控制,但其節目內容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期刊——《時代》周刊、《蘇聯文藝》的影響。本文以上世紀40年代上海為背景,從諸多史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線索和史實,還原了“蘇聯呼聲”廣播電臺從起步創建到初具規模的歷史片段,對研究人民廣播史學、中蘇關系史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時代》周刊 ? ?《蘇聯文藝》 ? ? “蘇聯呼聲” ? 廣播電臺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是中國人民廣播事業誕生80周年。1941年9月27日,“蘇聯呼聲”廣播電臺在上海開播。這個電臺一方面向世界傳遞了蘇聯抗擊德寇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最新消息,另一方面致力于向聽眾介紹蘇聯革命文藝作品和“五四”以來中國的新文學作品,對抗戰中的中國軍民有著巨大的鼓舞作用。
關于“蘇聯呼聲”廣播電臺的建立,較權威的介紹是“蘇德戰爭(1941年6月22日)爆發后,蘇聯為加強在上海的宣傳工作,以蘇商名義創辦了中文版《時代》周刊和‘蘇聯呼聲廣播電臺”。①這個介紹把《時代》周刊和蘇聯呼聲電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聯系在了一起,但容易讓人誤解為“蘇聯呼聲”電臺是蘇聯單方面為加強遠東宣傳而發起建設的,遮蔽了從創辦《時代》周刊到建立“蘇聯呼聲”的過程中中共地下黨文委所發揮的主導作用,并最終影響到我們對“蘇聯呼聲”電臺性質的判斷。
造成這種缺憾的原因在于《舊中國的上海廣播事業》《中國廣播電視史》等權威匯編、著作關于“蘇聯呼聲”的主要信息來自《時代》周刊1941~1943年的幾期內容。②受時局限制,當時的《時代》周刊顯然不能把幕后信息和盤托出?!疤K聯呼聲”的創建過程到底是怎樣的?電臺主要的編播力量是怎樣的?《時代》周刊以及稍晚創立的《蘇聯文藝》與“蘇聯呼聲”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則需要更翔實的史料支撐。
一、中文版《時代》周刊和《蘇聯文藝》月刊創立始末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后,英美等國和蘇聯結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以英美勢力為主的上海租界當局開始允許蘇聯人在租界進行宣傳活動。這時,中共主辦的《譯報》因為敵偽破壞已經被迫停刊。為了開辟新的宣傳陣地,中共派姜椿芳③與時任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社長的羅果夫④商議,由蘇方出面辦一份中文日報。羅果夫認為出版日報目標太大,但可利用蘇聯猶太商人匝開莫在俄文《時代》半月刊中增辦一份中文版的《時代》周刊,經費由蘇方承擔,編輯和翻譯力量由中方組織。⑤這就是1941年8月20日創立的中文版《時代》周刊。
《時代》周刊創刊之初,由塔斯社提供國際電訊,姜椿芳組織翻譯。主要編輯和翻譯由中共黨員或進步的文化工作者擔任,如陳冰夷、陳君實以及當時還是中學生的草嬰等。周刊主要刊載國際國內要聞和本埠要聞、國內政局述評、戰局形勢分析,并刊登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消息、各地民主運動和解放區發展動態等內容。此外還設有半個版面的文藝副刊或專刊內容。⑥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對美宣戰,同時占領上海租界,所有借用洋商名義出版的中文報刊都被迫??;?941年4月25日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蘇商出面主持的《時代》得以在??芎?,于1942年元旦改為雙周刊繼續出版。
在主持《時代》周刊翻譯工作時,姜椿芳不斷接觸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優秀文藝作品,他希望能將蘇聯和俄國革命前的文學藝術作品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以此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在地下黨組織支持下,姜椿芳向羅果夫提出在時代雜志社創辦《蘇聯文藝》月刊的請求,羅果夫表示同意。194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5周年紀念日當天,《蘇聯文藝》月刊出版了創刊號。為應付日偽審查,由羅果夫出面擔任主編,實際由姜椿芳負責編輯工作。
《蘇聯文藝》最初的翻譯工作由姜椿芳、葉水夫、陳冰夷等承擔,抗戰勝利后陸續有戈寶權、草嬰等加入進來?!短K聯文藝》主要設置有小說、詩歌、劇本、電影、音樂等欄目。蘇聯文藝巨匠如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誕辰或逝世紀念日,則在“文錄”欄目發表紀念文章并配發其代表作。⑦
二、選擇在上海創建廣播電臺對于黨宣傳抗日主張具有重要意義
自日軍占領上海后,中共江蘇省文委急需拓展抗日宣傳陣地,以廣泛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傳持久抗戰、全面抗戰。特別是1941年1月7日“皖南事變”之后,國民黨頑固派污蔑新四軍“抗令叛變”。1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黨全軍發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據地通過各種形式,揭露和聲討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的罪行。此時剛剛建立不到一個月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迅速投入到宣傳攻勢中,向全國播發了中共中央軍委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1月28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江蘇省委“利用各種矛盾、一切可能,有計劃地發動對國際、中國內地、敵占區的宣傳工作”,⑧并把這項工作作為“當前很重要的任務”。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關于黨的鼓動宣傳工作提綱》,指出:“在現代無線電業發展的情形下,發展通訊社的事業、無線電廣播事業,是非常重要的。應當在黨的統一宣傳政策之下,改進現有通訊社及廣播事業的工作?!雹?/p>
當時,上海是遠東地區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工商業化程度最高、廣播業最發達、國際影響力最強的城市,是建立廣播電臺的首選,但是由于租界管理當局迫于日本占領軍的壓力,禁止中國人在租界范圍內開設廣播電臺,即使是英美商人開設的電臺也受到日方的種種嚴苛限制,要想在上海創辦能夠發出“中國吼聲”的廣播電臺必須突破重重壁壘。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客觀上為我黨通過蘇方在上海設立廣播電臺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在上海建立廣播電臺成為中蘇兩黨共同的利益訴求。
三、《時代》周刊成為“蘇聯呼聲”重要的編播力量
1941年9月27日,“蘇聯呼聲”電臺開始正式播音,呼號XRVN,發射功率500瓦,頻率1470、1480千赫。辦公地址在靜安寺路778弄23號,發射機房在九江路220號,播音室在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620號。后來改為兩處播音,1470千赫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992號,設華語節目;1480千赫在天主堂街620號,用俄語廣播。⑩
“蘇聯呼聲”廣播電臺建立后,除播送戰時消息,還開辦有文學、音樂等文藝節目,由進步青年李德倫、李頻?、作家師陀等負責。衛仲樂(1908~1997年,演奏家)教授主持中國音樂節目。后來,上海地下黨文委負責人之一王元化的三姐桂碧清以及岳嘉澍也加入播音。
根據蘇方人員弗拉索夫的回憶:電臺建立的資金是向上海俄國移民募集,技術方面主要依靠蘇方力量,編輯力量則是在時代出版社范圍外另行組建的較小規模團隊。俄國俱樂部的經理瓦連京·瓦林幫我們物色了中、俄、英、法四種語言的播音員,中文播音員是上海的大學生卡特。電臺命名為“蘇聯呼聲”,開始曲是一支電影插曲。
蘇方的回憶和以《時代》周刊為代表的刊物記載似乎都說明,“蘇聯呼聲”電臺是由蘇方發起、蘇方控制、傳遞蘇方宣傳內容的一個電臺。而時代出版社同人中僅有姜椿芳和當時還是中學生的草嬰對“蘇聯呼聲”有較多回憶,其他人則鮮見提及。這也給人留下時代出版社和“蘇聯呼聲”電臺似乎是各行其是、不相往來的印象。
造成上述印象的深層原因是: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在西線戰場壓力極大,為了確保日本在遠東不會發起進攻,蘇方相對嚴格地遵守了日本占領軍對租界廣播電臺的一些無理要求,避免引發外交糾紛。例如不進行抗日宣傳,避免暴露與中共的合作關系等。所以電臺的一些公開工作基本由蘇方出面。
綜合《時代》周刊和《蘇聯文藝》的辦刊情況以及《時代》周刊刊載的“蘇聯呼聲”部分播出節目單,可以大致勾勒出這樣的工作模式:“蘇聯呼聲”電臺的新聞信息類節目主要依托《時代》周刊的編譯力量,而文藝類節目則主要依托《時代》周刊的文藝副刊和后來的《蘇聯文藝》??锖蛷V播電臺體現的實際上是同一個宣傳思路,而這個思路的核心決策和執行力量就來自以姜椿芳為代表的上海地下黨及其所團結的進步文化工作者。
四、結語
由姜椿芳受地下黨委托創辦的《時代》周刊以及由時代出版社出版的《蘇聯文藝》雖然在形式上保留有“蘇商”或蘇聯的印記,但實際上是由中共地下黨發起創辦,接受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宣傳方針,由堅定的中共黨員和進步知識分子掌握的黨的刊物;羅果夫及其繼任者作為蘇方協作代表給予了堅定的支持。而“蘇聯呼聲”電臺雖然是由蘇方出面創立并直接領導,但在電臺節目內容尤其是中文內容的開設方面,則以李德倫、李菊萍、桂碧清、師陀、草嬰等為代表,團結在黨周圍的進步文藝工作者對節目的編播有主要影響 。在我們隆重紀念人民廣播誕辰80周年的日子里,不應忘記“蘇聯呼聲”。
注釋
趙玉明 :《中國廣播電視通史 》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第68頁。
②《時代》周刊1941年10月1日第7期、1943年8月28日第34期、10月16日第41期、11月27日第47期等。
③姜椿芳(1912~1987):曾任哈爾濱團市委宣傳部長、共青團滿洲省委宣傳部長、省委秘書長。1932年被黨派到“英國亞細亞通訊社”當電訊翻譯。英亞社實際是由英商出面經營的蘇聯塔斯社分社。1936年轉移到上海后負責地下黨文委的小劇場領導工作,后受黨指派專門負責時代出版社工作。解放后歷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等職務,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事業奠基者。
④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羅果夫( В. Н. Рогов 1909~1988 ):蘇共黨員,1937年起任塔斯社駐中國記者。利用自己塔斯社遠東分社社長(駐上海,也有材料誤作塔斯社上海分社)的身份,為我黨在上??箲饡r期的宣傳工作提供了寶貴支持。
⑤姜挺、紀恒俊:《姜椿芳傳》《常州文史資料》,常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匯編。
⑥褚曉琦 :《民國時期塔斯社上海分社在華宣傳活動》,《史林》,2015第3期。
⑦曹辰波 :《中國第一份蘇俄文學譯介???蘇聯文藝>編譯理念概述》,《上海黨史與黨建》,2016年12期。
⑧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著 :《中國共產黨上海史1920~1949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9頁 。
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冊, 新華出版社, 1980年版,第 110頁 。
⑩上海廣播電視志: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10/node10159/node10168/node63808/userobject1ai12104.html.
?李菊萍(1920~2003):又名李頻、黎頻,李德倫的五妹,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演員。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