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市政協主席 李俊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這對激勵全黨從百年歷程中傳承紅色基因,重溫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不變初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重大意義。
人民政協作為黨領導下的政治組織,如何結合政協實際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是擺在各級政協組織面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學習黨史,特別是新中國史,有必要先了解人民政協史。因為人民政協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紅色基因,包含著新中國國家制度選擇和設計的初心,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人民政協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印記。縱觀人民政協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引領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團結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歷史。我們一定要讀好用好歷史這本教科書,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保定是一方紅色的熱土,與人民政協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948年“五一”前后,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在阜平城南莊工作生活了46天。在這46天時間里,毛澤東等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以高瞻遠矚的政治駕馭能力和宏大卓著的政治智慧,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對如何開辟嶄新的政治發展道路,建立全新的政權組織進行了深入研究部署,并于4月30日至5月7日,在城南莊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總結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以來的經驗,研究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特別是會議研究并討論通過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以下簡稱“五一口號”),這是我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堅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道路,標志著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一)從“五一口號”發布的歷史維度看,標志著中共中央在城南莊期間對建立新政權組織形式的頂層設計日漸成熟。經過14年抗日戰爭,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迫切希望和平、民主、重建家園。抗戰勝利前后中共中央的主要政治考慮,是與國民黨及其他黨派聯合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因此,在重慶談判及召開舊政協會議期間,共產黨在改組政府及和平建國方案上,都作出了許多重大讓步。雖然蔣介石一意孤行,撕毀政協協議發動內戰,迫使中共中央最終明確提出以戰爭方式解決國內問題,但毛澤東從爭取更多力量和人心的角度考慮,在多個場合表達了組織革命的中央政府的時機尚未成熟,須待我軍取得更大勝利后再行考慮。1948年的上半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中國面臨的“兩種命運、兩種前途”已涇渭分明。雖然國民黨在軍事上已是強弩之末,蔣介石一意孤行的獨裁、專制統治行將被推翻,但共產黨在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新政權方面還缺乏經驗。4月13日,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到達城南莊后,一直做著為學習蘇共革命及建國經驗而訪問蘇聯的準備,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迅猛推進、愛國民主運動的風起云涌和部分民主人士徹底從第三條道路的幻夢中清醒,中國共產黨歷來倡導和致力于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新政權被提上議事日程。為此,4月26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通報提前訪蘇計劃,并希望就政治、軍事和其他重要問題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同志們商量和請教。與此同時,毛澤東發出兩封電函,改變了此前一直認為建立新政協時間尚不成熟的思想。一封是4月25日,毛澤東致電在西柏坡的劉少奇、朱德等,通知他們即將在城南莊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擬討論的問題,第一項就是“邀請港、滬、平、津等各地中間黨派及民眾團體的代表人物到解放區,商討關于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并成立臨時中央政府問題”。另一封是4月27日,毛澤東寫信給晉察冀中央局城市工作部部長劉仁,要他告訴張東蓀、符定一兩先生,中共準備召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會議,討論關于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問題,以及關于加強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合作及綱領政策問題。上述兩封信,前一封只是提出“商討關于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并成立臨時中央政府問題”,而后一封則明確表示“我黨中央認為各民主黨派及重要人民團體的代表會商此項問題的時機業已成熟”,準備先“召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會議”,再“討論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然后“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勾畫出了籌建新中國的路線圖。很顯然,在這期間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已經在緊張謀劃如何建立新政權,并做好了調整南下戰略方針,在跨江之前進行協商建國的準備。
(二)從“五一口號”發布的時間維度看,中共中央在城南莊期間發表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建國主張與當時歷史發展形勢高度契合。中共中央進入城南莊之前,直到1948年3月毛澤東一直認為:“本年內(1948年),我們不準備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因為時機還未成熟。”1948年4月,進入城南莊后,毛澤東已經表示“會商此項問題的時機業已成熟”。僅僅一個月的時間,中共中央對建立新政權的構想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一是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繼續發動攻勢并相繼取得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2萬人,收復和解放擁有3700萬人口的15.6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64座中小城市,即將迎來戰略決戰的新高潮。二是這一時期國民黨正在籌備召開“行憲國大”,按蔣介石的說法,大會的使命是行使選舉權,以完成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會上,蔣介石被選舉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所謂“行憲國大”由國民黨一手包辦,在3000多名代表中僅有民社黨、青年黨為數很少的其他黨派代表作為擺設。盡管會議的召開宣告步入“憲政”時代,但國民黨獨裁專制的本質暴露無遺。三是這一時期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紛紛發表聲明,不承認國民黨國大、憲法產生的“中華民國政府”“總統”的合法性,呼吁“由全中國人民,包括一切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共同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通過民主的方式,產生真正的民主憲法”。同時,國民黨策劃制造的一系列慘案,使民主黨派一些人士從“第三條道路”的幻夢中清醒,同共產黨合作,一起推翻國民黨獨裁政權,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的新中國,成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共同愿望和自覺選擇。正值1948年“五一”勞動節前后,駐扎在太行山深處涉縣的新華社社長廖承志,給在城南莊的中共中央請示,“五一勞動節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情況發布”。電報引起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為了揭露國民黨政府偽裝“民主”、愚弄民意的行徑,面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土崩瓦解,中共中央認為,有必要發布一種“口號”,對外公布共產黨人的政治主張、提出新中國政權藍圖。“五一口號”應運而生。
(三)從“五一口號”發布的方式及內容維度看,標志著中共中央在城南莊期間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的雛形業已形成。“五一口號”的初稿形成后,從內容可以看出并未超出1948年3月之前中共中央已經發表的政治主張,毛澤東4月底在兩封信中表明的建國構想也未被吸收在內。為此,毛澤東對初稿作了重要修改,意義最為宏邃的有以下4處。一是將發布機關由“新華社總社”修改為“新華社陜北”。其實當時新華社已隨中央到達晉察冀解放區,因《解放日報》停刊,中共中央的重大消息都是通過駐扎在城南莊新房子村的晉察冀日報社對外發布,因此《晉察冀日報》成為首刊“五一口號”的報紙;同時晉察冀電臺用延安的呼號向全國進行了廣播,既方便迅速又適應了戰爭時局。二是修改第四條,鞏固了統一戰線的組成結構。毛澤東將初稿第四條“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聯合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最后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修改為“聯合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分子,鞏固和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這一修改既進一步重申了“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在統一戰線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發出了為“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共同奮斗的號召。三是修改第五條,正式發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毛澤東將初稿第五條“工人階級是中國人民革命的領導者,解放區的工人階級是新中國的主人翁,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更早地實現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刪除并重寫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修改成為“五一口號”的點睛之筆,高度概括了中共中央的建國方略,開啟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協商建國的精彩華章。四是修改最后3條,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胸襟和品格。毛澤東在修改時刪除了初稿三個“萬歲”中涉及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本人的第二十三條“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萬歲”和第二十四條“中國勞動人民和被壓迫人民的締造者,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萬歲”,只留下“中華民族解放萬歲”一個“萬歲”,突出了“中華民族”這個最大的主體,充分反映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天下為公、虛懷若谷的精神境界和家國情懷。從上述重要修改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中共中央、毛澤東審時度勢,在人民解放戰爭行將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歷史階段,通過發布“五一口號”進一步完善了“三步走”的建國戰略,標志著新政協對舊政協的革命性揚棄,宣示著新政協將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實現并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建立新中國。這個政府將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適當代表人物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這個新中國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這個國家的制度不再是三民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同時,這些重要修改與日后人民政協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的性質定位一脈相承,既是歷史向未來的延伸,更是現實對歷史的回答。
(四)從“五一口號”發布的效果維度看,中共中央在城南莊期間以胸懷天下的境界,充分展示了與民主黨派密切合作的決心,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擴大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奠定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基礎。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城南莊召開了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會合以后的第一次書記處擴大會議,史稱“城南莊會議”。會議對經毛澤東修改后的“五一口號”進行了熱烈討論,決定以中共中央名義對外發布。“五一口號”發布后,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當時香港是民主力量的主要聚集地,解放戰爭時期的香港一度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開展活動的重要基地。為了爭取各民主黨派的支持,毛澤東于5月1日發出了兩封信函。其中一封是寫給民主黨派在香港的代表性人物李濟深、沈鈞儒的,信中以協商的口氣具體提出了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時間、地點、參會黨派和原則、實施步驟等,對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第五條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信函中說:在目前形勢下,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加強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相互合作,并擬訂民主聯合政府的施政綱領,業已成為必要,時機亦已成熟。國內廣大民主人士業已有了此種要求,想二兄必有同感。但欲實現這一步驟,必須先邀集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開一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討論并決定上述問題。此項會議似宜定名為政治協商會議。一切反美帝反蔣黨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均可派代表參加。不屬于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反美帝反蔣黨的某些社會賢達,亦可被邀參加此項會議。此項會議的決定,必須求得到會各主要民主黨派及各人民團體的共同一致,并盡可能求得全體一致。會議的地點,提議在哈爾濱。會議的時間,提議在今年秋季。并提議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于本月內發表三黨聯合聲明,以為號召。第二封是中共中央關于邀請各民主黨派代表來解放區協商召開新政協問題給滬局、港分局的電文指示。電文內容與第一封信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增加了擬邀請人員的具體名單。中共中央發出這一指示的目的,旨在部署具體工作,安排滬局、港分局向民主人士通報情況、征求意見、醞釀名單。如果說“五一口號”提出了召開新政協的任務目標,那么這兩封信函就表明當時中共中央在城南莊已經開始部署籌備召開新政協的具體行動了,這也為日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打下了堅實基礎。從這兩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多黨合作、共同協商建國的偉大政治構想和對民主黨派的殷切期望。這也從另一角度詮釋了為什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五一口號”,沖破重重阻撓,歷經九死一生,從江南、香港等地通過各種途徑義無反顧奔赴解放區,并最終齊聚華北共商建國大業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把各民主黨派視為親密合作的好朋友,視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重要力量,而不是讓他們當花瓶、做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高度信任和大力關心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走上了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道路,真正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共同鑄就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偉大政治創造。
(未完待續)